遊戲化

遊戲化不只是提供一些遊戲讓孩子有一些娛樂時間,遊戲化是讓孩子從進入學堂開始,在生活的日常氛圍、寫作業、參與學團課程、寫課程回饋、選擇遊戲任務、使用葉幣、到回家的是否有按時吃飯、按時睡覺與家長意見的回饋、家長參與工作坊、體驗孩子如何透過遊戲來學習,生活的每一個面向都融入遊戲的一部分。

十三個向度

學堂的技能我們劃分成十三個向度:語言、民生、財經、資訊、文化、科學、工程、美術、表演、體術、農業、法律、醫療,每一堂學堂課都可以練到不同的技能經驗,技能指數會跟是否可以接遊戲任務與影響到之後進行的一些小遊戲的進行,透過把天賦運用與探索遊戲化,讓孩子對於學習不只是淺嘗即止,而是不斷累積與持續進行,而且這樣的進步還是能夠讓孩子自己看得到的。對孩子來說更棒的是,這一切都在遊戲的氛圍中。

 學堂的遊戲化_2月19日工作坊

這次的工作坊是在介紹學堂的遊戲化,在工作坊中我們跟家長玩一個遊戲,跟在當天下午我們在倫理課的時候跟孩子玩的一樣,我們把十三項技能跟三項基本能力:HP(體能)、MP(魔力/EQ)、IP(智能)。做成小卡片,配合「工作大未來」這本書,這本書是介紹數百種職業,給孩子了解各種職業的特性與所需的能力。因為學堂的十三項技能向度,對映到的就是社會上各種職業的向度。我們隨機翻古董拍賣商、指揮家等兩個職業。

從HP(體能)、MP(魔力/EQ)、IP(智能)、語言、民生、財經、資訊、文化、科學、工程、美術、表演、體術、農業、法律、醫療十六項中,選出幾項必備技能。

     嗯,各位讀者也可以想想,古董拍賣商需要的是以上十六項中的哪三項,而指揮家又是哪四項。答案我會留在文末 J

     這次工作坊帶領人是有杰,所以我也有機會在旁邊想答案一起玩,家長們是分成兩組來討論,我發現我自己想職業跟技能的對映,正確率只有5成,而家長們討論的正確率比較高,最讓我驚訝的是,家長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仍然不能知道什麼樣的職業需要什麼樣的技能。

    這感覺是一個惡性循環。

    台灣現在的孩子,很少去確認自己未來的心目中理想職業,也很少持續的去培養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技能,也不能了解學習技能與實際工作的關係,讓孩子能夠了解、體會這些,並且看重自己的學習過程,會是我們的責任,會是學堂的責任與家長的共同責任,這是孩子將來能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比起努力的程度更重要的問題是,往什麼方向努力,因為每個努力都會逐漸累積成習慣,每個習慣又會去影響我們的行為。

     這樣的遊戲機制,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累積什麼樣的技能經驗,讓孩子了解每一堂學團課的意義,唯有深刻的意義才能連結內在的動機,而要達成深刻的意義需要的除了機制以外,還有整體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投入與用心。而這些,能讓孩子造就屬於他們的人生。

 

        指揮家:IPMP、文化、表演。

       古董拍賣商:MP、財金、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