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商業周刊的兩篇文章,都是由同一個人撰寫,他二十多歲,上過哈佛商學院,現在已經是中國三麗鷗的總經理,他對教育的意見值得一看,兩篇文章都很不錯!

   「考不考得上醫科是技術問題,為什麼要考醫科則是哲學問題」,這個觀點說得好,前年在全人,我參與了落點分析和輔導高中生選填志願的工作時,在當時也發現台灣的中學老師、學生、父母關心的幾乎都是技術問題(How),而不是哲學問題(Why)。這不是說技術問題不重要,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嚴重失衡了!

   於是,在輔導學生時,我把四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協助學生了解大學的科系在學甚麼、將來有哪些出路;四分之二的時間則花在想辦法讓學生在短短數周內了解自己(我不想讓他們選到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科系,後悔,以後一輩子怨我);原本專案中規定我們做最多的、多數父母真正願意付錢的事(如:推甄時的自傳撰寫、面試面談"技巧",以及指考後的落點分析、志願表填寫"技巧",也都還是技術問題),反而只佔我全部工作四分之一不到。這不是我怠忽職守,我其實花了原本四倍的時間在處理一個個案。

    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回答Why的問題,並不容易:我必須盡量中性的表達自己對這些學系的理解、盡量客觀而多元的幫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在過程中又要對學生些微好惡的反應保持敏銳覺察、要設計各種非指導是問題引出學生對各學系興趣的強弱、引導他們用比較健康的眼光看待社會價值觀、如果父母與子女的選擇不能一致我又必須要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方案......其實,即使在現在,我還是不能肯定自己做得對不對,有沒有幫到學生(或者害了他?),我只能盡力的協助他不要做出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教育部頒定的十大基本能力,第一項正是「自我探索與發展潛能」,但這也正是現今台灣教育最缺乏,的我的朋友林侃曾說:「天賦需要接觸、需要嘗試才能探索,才能理解自己究竟有甚麼天賦,如果貝多芬從小沒有碰過音樂,他又怎麼知道自己是音樂神童?」畢卡索從小沒拿過畫筆,怎麼知道自己會是個藝術家?費曼小時候沒接拆解過電器沒自己做過一堆有的沒的研究,怎麼能知道他自己會是一個大科學家?如果林書豪沒打過籃球呢?如果從小沒有讓孩子有多元嘗試的機會,怎麼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呢?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又能從何得知自己的「天命」在哪裡呢?(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一個人的天賦與時代需求的交會點,就是他的天命所在。」)

    我不反對父母送孩子去學才藝,但我支持的「學才藝」理由只有以下兩種:
1.讓孩子多元探索自己的興趣。(目的是探索和嘗試,所以,如果沒興趣也就不需要長期學。)
2.學孩子有興趣專研的才藝。

     然而,我卻注意到,還是有很多台灣的父母,如羅益強先生(前飛利浦全球總裁)所說的,學才藝是為了「表現」,於是「台灣的孩子都太過注意自己的表現(反而在沒把握「表現好」的情況下不敢嘗試、不敢表現),太少懂得欣賞(別人和自己)」。如此,「學才藝」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反而被扭曲了。如果父母在讓孩子「學才藝」時,能好好思考「為什麼」(Why)要學才藝,而不是只專注在孩子「如何」、「有沒有用心」(How)好好學才藝,那麼,在往後孩子「選填志願」時,自然不會遇到那麼大的困難,輔導孩子選填志願的我也不會那麼累了^_^

    孩子「自我探索」的課題不該等到面臨大學校系選擇時,才出現,這應當從小開始,給孩子多方面的嘗試機會(我們也陸續在樹心學堂給予孩子多方面探索的機會)。其實,能在選填志願時可以想到要自我探索,其實已經是幸運了,還有很多的案例如上文「這真的不是你的錯」,到了出社會,甚至工作多年後,才去想Why的問題。

By有杰2012.04.30@樹心學堂

arrow
arrow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