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不是作文課嗎?怎麼會帶孩子出去?」上完今天的作文課,回到學堂時,一位已經在等孩子下課的媽媽好奇地問我。

  我回答:「因為要增加孩子的感受能力呀。文章要寫得好,先必須對人、事、景、物有感受才行。」

  以我的經驗來說,文章來自於內心中澎湃的感受,因為不得不抒發,於是,這些情感和思緒便像溢出杯緣的水一般,自筆尖流出,化成一個個文字。如果感受豐富,文字也會顯得趣味盎然;如果感受貧乏,文字也會變得乏善可成。

  這位媽媽表示認同,我繼續說:「今天這堂課,我帶孩子到附近的巷弄街道走走,讓他們盡情地描述沿路上的景物。」

  「所以,今天他們是用『說』的哦?」這位媽媽問。

  我回答:「是的,我讓他們用『說』的來描述。然後,我回應給他們:什麼樣的描述比較有文學上的美感。」

  我這堂作文課,除了讓孩子「對人、事、景、物有感受」,還要培養「文學的品味」,我認為,這兩者都是寫好作文的準備功夫。

  讓孩子先用『說』的,也是因為大多數孩子對寫作恐懼。五位來上作文課的孩子,有四位在剛上課時,就坦承自己是「被迫選課」的,他們都不喜歡寫作。不過,畢竟這些孩子來學堂都有一段時間了,如果是用「口語表達」,大概都難不倒他們,所以,我選擇用他們比較容易上手的方式學習作文:先學習說出美麗的句子,再練習將這些句子寫下。

  其實,今天的夜晚,比我預期的,更能啟發孩子的文學基因。

  時節已經悄悄進入了初冬,六點過後,天色早已昏暗。鵝黃色的路燈照入巷弄之間,配上清新涼爽的空氣,無論是兩旁的行道樹、路邊的小盆栽,或是從屋簷垂下來的藤蔓,都穿上了淡淡的文學氣息。

  我帶領孩子穿梭在幾棟大廈之間的小巷弄,讓孩子盡情地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描述周遭的景物。每當我聽到他們說出特別有「文學美感」的句子,我就會請他們再說一遍,我自己也會應和,並分享給其他同學。

  剛開始的幾秒鐘,孩子只會說:「我看到了路燈」、「我看到了房子」、「我看到了車子」……

  我第一個應和的句子是小宇說的:「我看到了這片葉子是輪狀生長的。」

  這是一段知識性的描述,還談不上有「文學美感」,但卻是一句「觀察細微」的好描述。好文章需要有好題材,好的描述能夠帶領我們用更細緻、更新穎、更銳利的眼光從「平常」事物中找到好題材。

  應當是鼓勵了「觀察細微」的緣故,孩子們開始注意到了更細微的景物。

  「我看到了有人在房子裡面打麻將。」

  「我看到了地上有個排水的洞。」

  「我看到了一隻綠色的小鞋掉在地上,好像是小嬰兒的。」

  「我看到了鐵窗上爬滿了植物和藤蔓。」

  ……

  經過了約莫二十分鐘,孩子漸漸省略了「我看到」,他們的描述也越來越有「文學」的味道。

  小維:「在一個古老的大門上,掛著圍成菱形的竹竿。」就寫景來說,這段話還蠻有文學韻味的。

  小廷:「這對情侶正在女生的家門口依依不捨地道別。」書廷說完以後,大家又七嘴八舌的「描述」了這一對情侶。

  接下來的描述,他們自動用上了許多「比喻」。

  小揚:「這一間寵物店堆滿了許多顏色的積木,好像貓和狗的天堂。」關於這間寵物店,許多孩子也紛紛表達自己的描述。

  路途中,小廷突然從視覺描寫轉換成聽覺:「小揚拿著鐵碗,發出鏘、鏘、鏘的聲音,好像乞丐在討飯。」想當然爾,引起了一陣玩笑和騷動。

  接著,除了用上比喻之外,他們還產生了更多「想像」和「擬人」的成分。

  小濤:「這棵大樹好像一位老先生,在看著這輛車子。」小濤接著告訴我,哪裡是鼻子,哪裡是眼睛。

  同樣的景色,小宇卻有著「相對」的觀點,把小濤描述中的主角變成了配角,配角變成了主角:「車上的大象圖案好像正在和這棵大樹敬禮。」

  小廷:「這棟矮房子看起來很孤獨,它曾經裝滿了歡笑,有許多小孩在它裡面玩耍,而現在,孩子都已離它而去。」文如其人,小廷的描述果然蘊含了濃厚的情感。

  大概是因為剛剛得到了稱讚,我看小維還在喃喃自語,努力研究如何把剛剛那扇門上的竹竿描述得更好。真是個好孩子。

  此時,小濤和小宇再一次對相同的景色發表了相對的描述。

  小濤:「這棵大樹撐著一根枯木,像一位老人拄著拐杖。」

  小宇:「這根枯木是一隻長頸鹿,伸長脖子抬頭吃著大樹上的葉子。」

  這讓我想起了白居易和元稹,搞不好小濤與小宇也能像他們一樣成為能互相唱和的「文友」。

  今天,我認為最有「文學美感」的話,是小揚這一段描述:

  「盆栽裡的小樹像個頑皮的小孩,用影子在車子上畫畫。」

  他所描述的,是一輛白色的廂型車,停在樹旁,樹的影子投射在廂型車上的景象。這樣的比喻頗富巧思,也很活潑生動,因此,我認為是絕妙的佳句。

  最後,我們圍坐在較寬敞的人行道上,聊聊「為什麼要學作文」。

  「文字」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它可以發動戰爭,也可以化敵為友。惡人操弄文字,能夠顛倒黑白是非;善人熟悉文字,可以使亂臣賊子知所畏懼(例如孔子的春秋筆法)。善惡的分際,我們在倫理課談論(所以倫理課是必修課);文字的力量,則在作文課鍛鍊。

  我用一個例子總結了「文字的力量」,既然他們剛剛談到乞丐,我就現場借來用了:

 「如果你今天遇見了一個可憐的乞丐,你要如何幫他?

  捐給他你的財產?你的財產可能並不多,何況你也有生活要過。

  給他飯吃、幫他洗澡?你的時間可能並不多,何況你也有自己的是要做。

  教他一技之長?還要看他能不能學會、有沒有那麼多資源供他學習。

  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很可能是寫一篇好文章,放在網路上,刊在報紙上,說說這個人的處境和故事,讓更多人一起來幫助他。

  你所花的,不過是寫一篇文章的時間。」

  聽完後,幾位孩子若有所悟。希望,他們可以更珍惜這堂每周一個半小時的作文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