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堂課不希望給標準答案,所以在講概念的時候主要會以互動問答的方式進行。

    今天上課前請各個小朋友帶自己的「會動的車子」來學堂。

     剛上課一開始小朋友都還在玩車子。

     課堂一開始我問小朋友「想要玩車子還是自己做車子。」,有人說玩車子,有人說做車子,我說何不兩個都做,「玩自己做的車子?」然後請小朋友先安頓下來。

     首先,先問小朋友,什麼是車子?

     小朋友各自說了很多自己對車子的了解。「一般認知車子是有輪子的。未來可能發明沒有輪子的代步工具,這也能叫做車子。」那麼車子沒有絕對的定義的話,再來的根本問題就是:

     為什麼要有車子?

     這能間接回答什麼是車子的問題。「老師的看法是,車子的功用是能載人或物品,並進行移動的工具」,當然這不能反推到,能載人或物品並進行移動就叫車子,提出它的功用對於了解什麼是車子,有輔助說明的效果。再來,如何組成車子?

    「什麼是組成車子的基本元件?」也許我問的太籠統,小朋友的回答不算有切中要點。我徵求幾個人上台畫最簡單的車子,大家幾乎都舉手了,後來我讓所有想畫的都上台畫。
這三個問題也就是What、Why、How,互相關係又彼此輔助的問題,能回答一事一物的這三個問題,就能對人事物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這可以用在各個面向。例如:禮貌是什麼?為什麼要有禮貌?如何有禮貌?等等。

     「黑板上這些圖都有什麼共同點。」,大M說:有輪子。沒錯!有人說都不會動,多麼實在又有創意的答案,於是我借用小朋友帶來的車子,重問「我手上這車子跟黑板上的圖有什麼共同點」,後來桃子說:有車體。

     非常好,然後我拿另一台有發條的車子,請他們比較跟本來那台用手推的有什麼差別,有人說:一台會自己動。,「沒錯,這是第三個基本元件:輪子(與傳動)、車體、動力源。」,那麼一台車如果是用引擎發動的,動力源就是汽車,如果用馬達發動的,動力源就是電。

     接著我跟小朋友講這堂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分組做一台車子,能跑到教室的另一端,而且不能跑出一定的範圍,速度要比老師做的快(沒錯,老師也要下去比)。

     我問小朋友,「在太空丟一顆球沒碰到東西,它會不會停下來?」大部分都說不會。那在地球上丟一顆球沒碰到東西,也沒有地心引力會不會停下來?」大部分還是說不會。不,它會停下來,因為他跟空氣摩擦。

    「車子速度要快有三個原因:動力大、摩擦力小、重量輕。」

    課還剩半小時,我讓小朋友用積木來實作一個車體,也就是質輕、堅固的結構體。我開出條件「組成要15片積木以上,因為夠大才能載夠多東西;30片積木以下,因為太多就會太重;要能支持10本書。」,讓他們分成三組,每組都要有一個作品,每一組都合格才算過關。

    結果,大家都合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