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課程主要是以布農族、鄒族及邵族為主題,複習完這三族的地理位置後,立刻緊接著講解為何的主題跟「杵」有關係,雖然台灣原住民每一族都有使用杵臼來搗米的習慣,但其中布布農族、鄒族及邵族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將杵當成樂器,所以這堂課的主題才會叫做樂杵之音。

  講到了布農族的起源,其中一個故事就是布農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蜘蛛糞便變成的,孩子們的反應出乎我意料,因為孩子們認為這個故事很棒,很「自然」啊!漸漸地幾次課程下來,孩子們也漸漸的能夠理解到原住民與山、海及大自然的緊密關聯,其中透過講解布農族用象形文字紀載歲時祭儀的曆版,談到了各種布農的祭典、播種與打獵的季節,孩子們問:「為什麼打獵季這麼短?這樣食物怎麼夠吃?」藉由這樣的問題,向孩子們提到原住民對大自然是相當有保育觀念的喔!他們做的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永續發展」,每一年當中都會有一大段時間是完全禁止打獵的,因為那段時間要讓山林及動物們休養生息,繁衍後代,這樣才不會今年把動物都獵完了,明年就沒有得獵囉!

  提到邵族的起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有聽過「逐鹿」的傳說,我也建議孩子們如果有機會,可以到日月潭走走,那裡可是邵族的大本營,可以看到很多關於邵族的文化,包含邵族的吉祥物:貓頭鷹,都有其特殊的傳說和涵義。女孩們對於可愛的貓頭鷹很感興趣,特別因為貓頭鷹是保佑懷孕婦女的,女孩們聽完故事後特別覺得貓頭鷹很親切!

  講到鄒族的戰祭時,男生們對於「戰神」反應很大,一直覺得鄒族有戰神的保佑,應該戰無不克,課間的話題也一直圍繞在戰神有什麼神力、戰神長什麼樣子…等話題,孩子們之間出現了很有趣的討論小團,細聽之下發現孩子們對於「看不見」的物品的想像程度很高,有趣極了!

  鄒族的男子集會所「庫巴」就如同卑南族的「巴拉冠」一樣,我將圖片一放出來,孩子們就直問;「這不是巴拉冠嗎?」這樣的問題顯示出孩子們對於類似的文化象徵產生混淆,這也是融會貫通的過程,真的很樂見孩子們經歷這樣的過程,唯有真正的理解與融會貫通,知識才能為我所用。

  這樣的系列課程,並不單單只是要分享不同的文化給孩子們認識,更是希望透過課程讓孩子們更加留心生活,讓孩子們能感受到即使是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當中,只要願意用心觀察、理解,處處都是我們的教室,萬物都是我們的老師。

  今天的課程活動是「箭竹串珠」,向孩子們介紹箭竹對布農人的重要性,也是取之不易的材料,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想要將箭竹及木珠串成項鍊或手鍊,串法也是自由發想,每個孩子們做出來的成品都有其特殊性,也很有每個人的特色,男孩們大多串項鍊自己戴,女孩們幾乎都將繩子剪半,做成兩條手鍊,一條自己戴一條送人,沒有限制的串法,讓孩子們更天馬行空的自由創作,也很滿意自己的作品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