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錢不是問題

  不知為何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總是避免談「錢」。

  可能是「老師」這兩個字容易給人「清風道骨」的聯想,似乎對「老師」來說,「錢」應該要是個「骯髒」的東西。好像「錢」就代表了:銅臭味、慾望、功利、膚淺、奢侈、權謀、忽略內在價值……等等。

  其實,持平來說,「錢」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它讓人類脫離「以物易物」的時代,加速了人與人、資源與資源、社會與社會的交流。「錢」本身也成為了一種溝通的媒介,代表了人們「對價值的共識與協定」:每個人對「價值」的評斷其實是很主觀的,如果沒有發明「錢」作為衡量價值的共識,我們可能連「一公斤的牛肉可以換多少公斤的高麗菜」都會眾說紛紜,需要爭論半天。

  談錢不是問題,重點在於:除了「錢(人們對價值的普遍共識)」之外,每個人仍須要保有自己的價值意識,例如:情感的價值、道德的價值、生命的價值絕對不能只用「錢」或「人們對價值的普遍共識」來衡量,因為某些情感、某些生命、某些道德原則是我們選擇要看重的,對我們來說,就有至高無上的價值,與其他人怎麼看無關。

  並且,也很可能,因為我們對某些價值特別看重而改變了現今「人們對價值的普遍共識」,於是社會變得更進步、更文明。

  相對於我們這些「老師」,在小朋友身上似乎沒有「不能談錢」的忌諱。

  之前,有位家長和我分享,她那學齡前的孩子對數學興趣不高,但是如果把課本上代表數量的糖果、汽車、玩具熊換成「金錢」,便會很認真學習。

  依據學校的教學進度,最近,有些孩子在學習「大數」,也就是教孩子幾億、幾兆、幾京的位數,我發現,孩子在學習時,好像也要和「錢」連結,感覺才會比較強烈。

  今天一上課,我在投影幕上秀出了一堆新台幣,果不其然,孩子的眼睛馬上為之一亮,精神也為之一振。

  「哇!」、「我要!我要!」、「老師,給我錢!」……原來人類對錢的慾望從小就那麼強烈。

  我故意問:「你們要錢幹嘛?又不能吃,又不能玩,又不能讓你比較開心。」

  「但是錢可以換很多可以吃、可以玩的東西呀,也可以讓我們做很多開心的事。」

  小朋友理所當然的回答,顯得我有些迂腐。

  「好吧,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賺錢!」,小朋友歡呼。

二、需要賺多少錢?

  我接著問:「你們知道,你一輩子需要賺多少錢才能生活嗎?」

  小朋友的答案,從五千塊、數萬塊到幾兆(10的十二次方)、幾京(10的十六次方)、幾垓(10的二十次方)都有。我重複確認他們聽懂我的問題後,還是得到了類似的答案。

  看起來,他們對錢敏感,但卻缺乏了對真實世界中「錢代表多少價值」的常識。

  於是,我從食衣住行開始,一個個介紹他們在生活上需要購買的物品價值。以下是我從網路上摘錄下來的算式,計算了一個家庭需要花的錢(假設工作的時間為30年):

       房子   800萬元 (在台北縣、桃園買個夠全家人住的房子,台北市價格不只這樣)

       車子   300萬元 (算60萬一台車,每6年換一次車)

       孩子 1500萬元  (根據中時統計,養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的平均花費,不含出國留學)

       父母   360萬元 (算每個月包5000元表示孝心)

       家用 1080萬元  (每個月全家生活費估3萬,含買菜、水電、電話)

       休閒   150萬元 (每年估5萬)

  +   晚年  540萬元  (算之後可以再活15年,每個月3萬生活費)

    --------------------------

       總計  4730萬元

  4730萬元相當於一個家庭在這30年間每個月要有13.16萬的收入,但是現在平均薪資為3.5萬,也就是說,如果是夫妻兩人都賺錢的雙薪家庭,平均來說,每個月的收入也只有7萬,其實是很辛苦的,也難怪大多數人都背著沉重的房貸、車貸、助學貸款。

  看到這張表,很多同學感嘆:「養一個小孩就要那麼多錢啊!」

  「我們每個人至少值一千五百萬耶!」這時候,許多孩子都在熱烈討論,孩子們甚至注意到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恐怕比一千五百萬還多,因為他們住在台北市,物價高,而且有許多孩子自認為在成長過程父母讓他們學了比一般小朋友更多東西。

  看到其他同學都在討論,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問我:「一千五百萬可以買幾棟房子?」

  我回答:「從上面的表來說,幾乎等於兩棟房子,或者25輛車子。」

  「哇!好多喔!」同學們又再度感嘆。

  「所以,你們要好好珍惜自己,好好培養自己呀,讓父母對你們付出有更大的價值。」我勉勵孩子。

  「那我有一個哥哥,不是就需要花3000萬了?」

  「是呀!」我回答。

  「為了我們,要賺那麼多錢不容易耶!」

  「但是我媽媽有個朋友,他每個月可以賺三、四十萬,還可以在台北買很大的房子耶。」

  我回答:「其實,台灣月入上百萬以上的人也不少。像這樣的情況,就是我上次和你們說的『M型社會』與『高跟鞋型社會』:有很多非常富裕的人,但也有更多人窮到沒有辦法生活。」

三、三個典範 (善於賺錢與用錢)

  我給他們看了張生活奢華的照片,又對比了另外一張生活貧困的照片。

  「有些人賺了錢,只知道自己享受,但也有另外一些人,透過賺錢來幫助別人。」

  接著,我講了巴菲特的故事,談了巴菲特為什麼能賺到錢,以及他成為全球首富以後,他還是開一樣的車子、住一樣的房子、過一樣的生活,沒有增加任何一點個人享受,他的兒子到了大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爸爸很富有,而且還是無意間閱讀了雜誌的報導才知道的。最後,巴菲特把他畢身賺的錢,絕大部分都捐給了慈善基金會。

  講完了巴菲特,我提到了陳樹菊。談到陳樹菊,小朋友非常興奮,都說知道她的事蹟,喜歡說故事的大M更是把陳樹菊到美國頒獎的經過說給我聽。我表示肯定,但也繼續追問孩子:「你們知不知道陳樹菊為什麼立志要賺錢,又為什麼立志要捐錢?」

  孩子只知道她靠賣菜為生卻可以捐那麼多錢,很不容易,卻不知道她背後其實有很辛酸的成長故事。於是,孩子很踴躍的要我多講一些陳樹菊的故事。

  我告訴孩子,其實陳樹菊小時候家境很窮,付不起看病的錢,她的兩個弟弟都是因為付不起看病費用夭折的,身為姐姐的陳樹菊曾經很努力的為弟弟商借醫療費,卻遇到不少挫折和屈辱,她也為此非常悲痛!也因此,陳樹菊立志要賺錢,也立志要把賺的錢拿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接著,我講了陳樹菊如何賣菜:她總是比別人多工作四、五個小時,她會去思考整個賣菜的流程怎麼樣對自己和對顧客都有利,並且,她秉持誠信,累積很好的商譽,以至於到後來能有軍隊中的採購官看中陳樹菊賣的菜,於是她開始有了大批的訂單,也因此能開始存錢。

  我提醒孩子,陳樹菊賣菜的方式正是「賺錢」的秘訣:工作比別人勤奮、會動腦思考整個工作流程、秉持誠信。而陳樹菊也如願地捐錢給需要的人。

  談完了陳樹菊,我又講了沈芯菱的故事,她今年二十二歲,一樣出身清寒,還在讀大學,卻被稱為「少女慈善家」。她很小的時候就定下自己助人的志向,並學習她喜歡的電腦,十二歲就能自己架設線上教學網站,並用線上網路的資源致力於公益,幫助農產品滯銷、弱勢學生教育、青少年藝術創作、原住民資訊落差、新台灣移民等社會基層。18歲前憑自己的力量賺到了300萬,並把其中的280萬投入公益。20歲不到,已經投入公益400多萬。

  從沈芯菱的案例,我也告訴孩子,賺錢和捐錢也不一定要等到大學畢業,如果他們能夠找到自己志向、開發自己的天賦,其實可以和沈芯菱一樣,在很輕的年紀就在歷史上留下位置。

四、將來要如何賺錢?

  接下來,我和孩子談:「你將來要靠什麼賺錢?」

  小C回答:「靠工作。」

  我接著問:「什麼工作?」

  小C希望能和媽媽一樣做設計工作。大J希望和媽媽一樣做直銷。至於我剛剛在對話中發現對財金議題敏感的小K卻不選擇和爸爸一樣的財金工作,而是像媽媽一樣的電腦工作,或許多少受剛剛談到沈芯菱的影響。小R還沒有具體的想法。大M則說他要靠腦袋工作。

  我接著問大M:「你要靠腦袋裡的什麼工作?」

  他回答:「知識。」

  我接著表示:希望他可以繼續思考「是哪些知識?」,但不急著回答我。

  小E拿出了手中的錢幣說:「我不想工作賺錢,我想用錢賺錢。」

  真的是人小鬼大。不過,也的確有許多人「用錢賺錢」,巴菲特就是一例。

  我提醒小E:「用錢賺錢也是一種方法,但你必須有投資的智慧,否則你也只是靠運氣賺錢而已,只能偶爾運氣好賺個一兩次而已。在這社會上,靠運氣投資賠錢的人永遠比賺錢的人多。」

  小E笑著對我說他有投資賺錢的智慧。

  根據孩子的討論,我幫他們整理了幾種「正當」的賺錢方式,條列如下,並讓孩子討論舉例:

  0.靠運氣賺錢:的確有許多人是靠運氣賺到錢,用的方式也算「正當」,比方:中大樂透、正好有某個很好的投資機會、買的房子突然漲價、在拉斯維加斯賭博贏錢……等等。但是,「運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並不可靠,我們不應該把生活上的需要賭在「運氣」上。如果不小心靠運氣賺到了錢,我們高興一下就好了,還是要把心思專注在其他賺錢的方式上。

  1.靠勞力賺錢:是每個身體健康的人都可以去做的工作(當然,身體強壯的人的人做得較好)。例如:7-11的店員、餐飲服務員、扮演吉祥物的人、搬家的壯漢……甚至包括模特兒也是。

  2.靠技術賺錢:專注培養某項技術來賺錢,技術越熟練,能賺到的錢也就越多。例如:廚師、木匠、空中飛人喬丹、大提琴家馬友友、高爾夫國手曾雅妮。大J問:「熟練溜溜球是否也能賺錢?」我回答他,如果有把握熟練到世界第一就一定可以。

  3.靠知識賺錢:靠對特定領域知識的記憶、傳播與應用來賺錢。如:醫師、律師、老師、教授、會計師、博物館導覽員、名畫解說員、導遊。

  4.靠智慧賺錢:運用創意、思考能力、獨到的眼光、卓越的態度,依據當時社會的需要和趨勢,最有效率運用資源來賺錢。如:股神巴菲特、蘋果電腦的賈伯斯、大科學家、企業老闆、大藝術家。小C問我:「設計師算不算用智慧賺錢?」我說:「好的設計師當然是,因為他會用智慧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設計出對人來說最舒適、最美的設計,但是如果不懂得去了解人的需要,只會畫設計圖,就只能算是『靠技術賺錢』的設計匠。」

  說完每個分類以後,大J問我:「『直銷』算是靠什麼方式賺錢?」

  我回答他:「有的人做直銷是靠『運氣』賺錢;有的人做直銷純粹靠『勞力』拼命去拜訪、去認識新的客戶;有些做直銷的人擅長說服技巧,或許也可以算是一門『技術』;有些人如果賣的是營養食品,他會努力去讀營養學,讓自己成為該方面的專家,這時候他賣東西就算是靠『知識』了;有些人則能夠構思新的直銷系統與策略,這種人就算是靠『智慧』賺錢。」

  我也告訴孩子,照理來說:靠技術賺到的錢,比勞力多;靠知識賺到的錢,比技術多;靠智慧賺到的錢,比知識多。

  但是,現在學「知識」的人太多了,而學「技術」的人太少了,大學林立而技術學院乏人問津,但是需要「知識」的工作並沒有那麼多,在知識人才供過於求而技術人才缺乏的情況下,反而靠「知識」賺到的錢比起靠「技術」賺到的錢還要少上許多。像新聞就報導很多博士生和碩士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工作,薪資可能還比專科學校的畢業生還低。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目前,太少「知識工作者」能提升到「智慧工作者」的水平了!所以最缺乏的,仍是有能力靠「智慧」賺錢的人才。

五、總結

  最後,我告訴孩子,我希望樹心學堂能培養他們最主要的能力,是讓他們成為「智慧工作者」的能力。無論是能量課、實踐課、溝通課、思考課、生命課、世界課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

  當我和孩子分享我對歷史的理解,我要傳遞給他們的不是知識,而是「觀點(或觀念)」,以及能夠自由轉換、運用、連結、深化這些觀點的能力。此外,我們更要帶給孩子的,則是他們面對生活的「態度」。

  所以,我和孩子說:「我不在意你們在我上周五隨堂測驗中得到幾分,只是從中提醒你們『要用心』(態度)。對我來說,在測驗中得到高分只代表你『用心』學到了『知識』,我在意的是你們的用心而不是知識。因為,如果你們學會了『用心』,你們自然能在以後所有課程中比別人學到更多知識、擁有更多心得。」

  「此外,我更在意也覺得更珍貴的是:原本很多同學都會搶座位,但是,看到你們上完『搶位子』的課以後,就真的沒有再看見任何上過那堂課的同學還會『搶座位』,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學到,這件事讓老師真正感動。」

  「另外,在今天上課時,我談到有人因為賺錢太容易,而不知珍惜,後來奢華過度、負債累累,多年逃避債主,最後鋃鐺入獄的故事時,大M說,這在上周五教『文王演易』的課程中有提到:『在比較好的時勢中,容易讓人不懂得惜福,還繼續貪心,最後必定會好運用盡,被迫離開原來順利的時勢。』這正是《易經》中物極必反、極盛而衰的道理。像這樣的活學活用,就比較接近我真正想教給你們的『智慧』。」

  最後,我也特別謝謝小K,因為這次的課程內容很多,她因為想聽課,也想幫同學維持聽課的品質,所以主動(不是我要求的)幫我維持了秩序,提醒同學,讓大家都能有好的學習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