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課程總紀錄

人際溝通1人際溝通2人際溝通3  

【第一天】

紀錄人:李儒宗

溝通原則

今天是人際溝通第一天的活動,在課程一開始我們談到了溝通的原則。溝通的原則之一是尊重,尊重是溝通的基礎,讓溝通成為可能;第二個原則是信任,信任讓溝通建立在互信的基礎。

 

溝通活動—信任迷宮、墊電魔王

今天的第一個活動是,矇眼走迷宮。活動是一個孩子戴著眼罩,另一個孩子引導他/她孟函安排了很複雜的迷宮讓孩子們走,孩子們兩兩分組,自己選擇自己的引導人,不知道是自己選引導人的關係,遊戲進行的非常順利,幾乎沒有人被卡住。第一輪結束後,孟函請每個孩子分享心得,接著再交換引導者與闖關者,所以,每個孩子都充份的體會到,信任與清楚的言語,讓溝通可以進行的順利,當然也有一兩組是很簡單的指引,「來這邊、小心點」等等,即便是這樣,信任在溝通的過程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孟函與孩子們發展出一個遊戲,後來調整為魔王站在墊子上用長氣球來當電棒,被電棒碰到的就死了,而孩子們要合作拆魔王的墊子,把魔王拆到剩下一個墊子,魔王就死了。這個遊戲叫什麼呢?「墊電魔王」好了。先讓孩子直接開始玩,結果,毫不費力的,孩子們獲勝了。

我跟孟函分享我們看到的,孩子們完全同心協力的,把魔王打敗了。

事後我說,為什麼這次你們這麼輕易的就贏了呢,因為你們彼此合作,你們透過你們的行動來溝通,而行動的溝通比言語更有力量。一個人可以嘴巴說說,卻不行動;而一但行動,人們也能看到,看到就體會也了解了。孟函也說了,這次活動是第一次完全彼此合作沒有爭執。

然後,吃飯前,我們跟孩子說,下午的活動,你們可以討論戰術,而老師會盡全力跟你們玩,不會讓你們。

餐前靜心,MM到最後還沒靜下來,我請MM到前面來,感受自己的心跳,MM一開始臉部表情很多,最後,面露出痛苦的表情,再來回歸到正常,雖然看起來動來動去,MM那痛苦的表情,是接觸到情緒的反應,MM有在靜心。

今天JC下午才到,因為他不知道「墊電魔王」的規則,我問有人可以代為解釋嗎?MM說他已經解釋過了。我請MM再說一次,我們來補充。

後來MM就一條一條規則分別解釋,我請同學們注意聽。解釋完以後,我說我再解釋一次,我也解釋完以後,我問同學兩個解釋有什麼不一樣。

MM自己就說,他自己是一條一條講,老師是先把整個遊戲是要幹麼講出來。我說「這就是溝通的原則,如果一開始就把整個畫面讓人知道,就比較容易了解彼此在說什麼了。」

下午開始玩遊戲,孩子們輸了第一場,後來RR想當鬼,遊戲中有人跌倒了。我們訂下了一個除非上課或特殊的情況,為了安全的考量在學堂不能奔跑。玩到後來,RR生氣了,CC也生氣了,我中止了遊戲,帶到教室中。

我問孩子,玩遊戲時,應該是什麼樣的氣氛,孩子回答好玩,我接著問孩子們玩到剛剛還覺得好玩的舉手。RR沒舉手,大家都說RR明明是玩到生氣了,才說遊戲不好玩,後來問出來,因為RR跟JE起來爭執,孟函說,其實兩個人都是想幫忙,因為沒有溝通,所以彼此才會有爭執。

溝通實務—訂定班規

後來,我請大家幫一個忙,基於「安全、尊重、學得到東西」這三個原則,訂出全體願意同意,也願意遵守的堂規,訂定的過程我完全不參與,他們要自行溝通討論。訂出來之後,老師同意了就成為班規。

後來我離開教室。站在門外,留下他們在裡面討論,我在教室外面待了十五分鐘,中間看到JC跟MM走到白板上,中間我聽到大家在討論,也沒有大喊。中途,MM出來了,問「老師,可以拿白板筆嗎?」,接著,EA也出來了,問「老師,我去拿白板筆喔。」,VI也出來了,「老師我要拿抹布,裡面有水打翻了」。

原來,老師不在教室的時候,孩子們的自發性是如此的高,會主動為了事情的進行而支援合作。後來我回去,他們訂了三條班規。

黑板上寫了三點「安全、尊重、學到東西」
第一條:「在走廊上不要跑步」 第一條大家無條件同意。
第二條:「上課的時候不能倒水或上廁所,除非很急。」

第一條大家全體通過。是基於安全。
第二條,RR跟YY反對。主要是基於尊重與學到東西。

第三條:「不可以大叫」

YY說,如果很急才能,那就不用訂啦,我說那改成:「上課的時候不能倒水,或上廁所,除非有問過老師。」

RR說如果上課的時候老師不在,那不就不能上廁所了嗎?我說「老師不在,就不會有尊重跟學到東西的問題,所以就可以上廁所。」

後來第二條也通過了。

第三條,我問是誰寫的,大家說JC,我說「剛剛有人大聲講話嗎?」(我注意到JC有),JC主動就把第三條擦掉了。

我說:「自己如果沒做到的事情是沒辦法要求人的,所以這條暫時還不適合。」

最後,讓他們玩電擊遊戲的最後一場。

我注意到JE還是一直在跑,大家有互相提醒,我特別提醒JE,剛剛你們說不能跑。第二場的時候大家的幅度有減少。

下課前我問,班規有兩條,我問「班規是訂了就訂了,還是可以改?」,MM說,可以改變或增加,我說「那什麼情況下可以改。」,MM說「情況不再適合的時候。」我說,「沒錯,班規是全體同意共同遵守的,如果情況不再適合,只要大家都同意就可以改,或者新增。」

 

小結

    今天的每個活動,都貫穿著溝通這個主題,有時候不會說明了在上課,有些場合看起來像是課間遊戲,只是彼此的信任與尊重這兩個原則一直用不同的方式被強調。到最後訂班規同學展現出的高度自治性,也讓溝通的這個面向實際的影響了同學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後的幾天會持續的發展溝通的各個面向。


【第二天】

一、千與千尋觀影學習 (紀錄者:吳有杰)

 

(“神隱少女(千與千尋)”整部影片的主題其實在討論的是“每個人的自我認同”與“我們是否能認得彼此”的議題。溝通需要“主體”,所謂的主體就是溝通中的“我”與“你”,如果我們能在溝通的時候清楚的認得對方是誰,也能清楚的認得自己是誰,我們就可以基於對對方本質理解和信任的基礎,讓溝通容易達成。)

 (以下為學習單題目,低年級七選四作答,中高年級七選六作答。)

  A.       千尋的爸爸媽媽為什麼要搬家?對於搬家這件事,千尋的心情如何?

「影片中其實沒有明確交代千尋他們搬家的原因,但可以知道可能是爸爸換了工作,所以全家搬到較偏僻的小鎮中。從千尋對以前學校的懷念來看,她其實不想要搬家,但又無可奈何地必須接受家裡的決定,此外,也可以從她對“新家”的興趣缺缺,和對新學校做鬼臉的反應來看,她是不喜歡這個學校的。」

(這一題主要的意義是要引導小朋友“把自己的融入劇中人物的感覺”,藉此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所以,我們引導孩子去思考、回想自己的搬家經驗,班上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有搬家經驗,其中LL的搬家經驗與千尋最相近,他們家原本住三重,也因為爸爸媽媽工作的關係,所以搬到這裡來,LL也因此轉學到附近學校。本來同學還比較沒有辦法回答學習單的第一題,但是在幾個同學分享完自己的搬家經驗以後,他們也發現了LL的搬家經驗是最類似千尋的處境的,所以他們也就能回答這一題了。)

   B.       湯婆婆如何讓人忘了自己是誰?(不能只回答「魔法」喔。)

「湯婆婆透過奪走千尋的名字,讓她忘自己是“荻野千尋”,而只記得自己是“小千”,湯婆婆也是用同樣奪走名字的方式來讓白龍忘記自己是河神琥珀主,小玲也很可能是被湯婆婆奪走名字的人。此外,湯婆婆還讓千尋的爸爸媽媽認為自己是兩隻愛吃東西的豬,而忘記自己是人類。」

(「名字代表了一個人,每個人的名字不同代表了每個人的個性,名字是父母送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名字也代表了我的存在與父母對自己的期許,就如同影片中經典的對白:「湯婆婆透過奪走名字來讓人忘記自己是誰,被奪走名字的人也會忘了回家的路。」)

   C.       小千又瘦又小、又愛撒嬌、又不聰明、又愛哭,但是,她有什麼重要優點讓很多人尊敬她,甚至感謝她?

「雖然小千的確又瘦又小、又愛撒嬌、又不聰明、又愛哭,但她其實有非常珍貴的優點,而使得這些缺點變得“瑕不掩瑜”,小千願意為了讓自己的爸爸媽媽恢復原貌,所以甘願在湯婆婆的店裡面做苦工,她為了解救別人,願意冒險,是個很勇敢又有同理心的孩子。我認為小千最大的優點是她不會因為對方有沒有錢、有沒有地位、有甚麼樣的外貌就改變對對方的認識,就舉她幫助河神的例子來說,小千並沒有因為它是腐爛神或是尊貴的河神而有不同的態度,小千也沒有因為無臉男有沒有錢、會不會幫助她而改變了她對無臉男的態度,這是小千身上非常難得的優點。」

   D.       白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幫助千尋?

「白龍表面上對人很冷漠,還會幫湯婆婆做壞事,但事實上,白龍是一個很溫柔體貼的人,他其實很關心自己曾經認得的朋友,也常常體貼千尋。比方在過橋時,小千沒辦法憋氣過完橋,其實造成了白龍不少“麻煩”,但是白龍在小千自責時,他只是輕輕地安慰她:『沒關係,我知道千尋已經盡力了,橋真的太長了。』這是白龍很體貼的地方。另外,白龍也是一個很可靠的人,託付給白龍的事情,他便會盡力地完成,他能成為湯婆婆的得力助手,能在湯屋有僅次於湯婆婆的權利和地位也是因為他是一個可靠的人,此外,當他在幫助小千脫困時,白龍也展現出了他的可靠和值得信賴。至於他幫助千尋的主因,主要是因為他記得千尋是誰,卻記不得自己的過去,一方面出於同情千尋的處境,二方面也因為依稀記得千尋是他過去認識的人,三方面也是想透過幫助這個過去認識的朋友,也許能知道自己真正是誰。」

   E.       無臉男代表什麼樣的人?當無臉男有錢時,他做了些什麼事?

「無臉男代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所以影片中以“無臉”、“無聲音”來象徵他,他必須以別人的需求來決定,當他看到小千需要藥澡的牌子,他便拿了一堆給小千,當他發現大家喜歡金子,他便變出了一堆金子,當他不高興時,自尊心受挫時(覺得被別人嘲笑時),他就把別人吃掉,把別人的聲音當作自己的聲音,把別人的慾望當作自己的慾望。當他有錢時,他做了別人認為有錢人會去做的事,他用錢滿足別人的慾望,來讓別人為自己服務,但他卻沒有真的開心,所以,他回答不出來小千問他關於他自己的問題。」

          F.       你覺得為什麼錢婆婆會認為魔法做出來的東西不可靠?

「因為當我們在用手工做一樣東西時,我們常常也把自己的心意放進去,用魔法作的東西太容易也太速成了,會沒有辦法將我們的心意放在裡面表達。」

 

二、溝通遊戲—看圖「說」畫 (紀錄者:李儒宗)

下午上課前,我們先跟孩子談溝通的作用與結果。

溝通前跟溝通後有什麼不一樣,孟函與我舉了一個例子。我說:「孟函,我們星期日出去玩。」孟函說:「好啊」。結果,我2點到了西門町,孟函5點到了師大夜市,我問為什麼,因為沒有說地點、時間。

    在問溝通是什麼的時候,孩子提到,溝通就是「水溝沒通」。我以水溝沒通做例子在黑板上畫了兩個人,一個人心裡想的是X,另一個人心裡想的是O。那麼我問,水溝指的是什麼?孩子們說,水溝是兩個人想法之間部分,溝通後,兩個人想法就連起來了。那麼我再問,溝通的結果是什麼?有人說「想法一致」。我知道孩子們懂了,溝通的結果是「想法一樣、感受一致」。

    接下來我讓孩子們玩「看圖『說』畫」的遊戲,看圖說畫是出題者先畫好幾個幾何圖形,選其中一個人上來看圖,看圖者只能給予語言上的指示,目標是讓其他看不到圖形的繪畫者能畫出正確的圖形。

    這個遊戲在大人間玩也是適合的,在繪畫者沒有看到圖的情況下,能畫正確完全依賴看圖者給予的清楚指示,還有能正確問問題以確認彼此一致;而對看圖者來說,能給予指示畫出正確的圖,主要有三點:1、對繪畫者的了解,比方說,有些孩子還沒學到什麼是直角、什麼是弧形。2、對於圖形的抽象理解,有些圖形有一個大概的樣子,比方說像貓、像漢堡,讓繪畫者有整體的概念以核對。3、想像繪畫者畫紙上的情況,很容易發生的是,對看圖者來說是理所當然的部分,因為看圖者已經看到圖形,對繪畫者可能是一頭霧水,所以看圖者要能換位思考,還要能有很強的聯想力或想像力。

    我們把題目分等級,越複雜分數越高,也提供選擇,讓看圖者決定是否要讓繪圖者能發問。我先示範一個4分題,讓繪圖者能發問。花了大概有十五分鐘,結果全部小朋友裡有二個畫對。

    接著Vv選了一個1分題,繪圖者不能發問。結果,所有的孩子都畫不出來,後來Rr提供幫助,孩子們還是畫不出來,後來我跟孟函都下去幫忙,才讓3個孩子玩出。後來我們問孩子,1分題很簡單,為什麼大家都很難畫出來?「因為不讓繪圖者發問,所以溝通必需是雙向的,不然只是一個人講,另一個人沒辦法回應的話,是很難達成溝通的。」

    接下來大M他選了一個4分題,而那難度的確高,可是大M很有技巧的說,這個圖形看起來像一個漢堡,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事後大家在繪圖上還是有難度。我跟大家說,「昨天,我才跟大M說,『這就是溝通的原則,如果一開始就把整個畫面讓人知道,就比較容易了解彼此在說什麼了。』,今天大M馬上就應用了,所以請大家給大M鼓掌。」

    下課前的總結,跟大家談到溝通的目的。溝通應該有個清楚的目的,不然就很容易說些無意義的話。我提到昨天,下課前,大M是值日生,而小E(大M弟弟)主動說要幫忙大M收東西,我說:「大M你知道小E為什麼要主動幫你收東西嗎?小E想幫你是因為他愛你。」,大M有點不好意思。「有些時候,溝通可以讓彼此了解一些表面上看不出來的事」。


【第三天】

一、溝通溝通

1.溝通的要素

課程一開始,我們讓孩子體驗平常不習慣的溝通方式:英文、肢體語言。

這個活動的意義是要帶領孩子從中去了解溝通之前關鍵是要先「打開心門」,要「先相信我們是可以溝通」的,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溝通。

以英文溝通為例,我們今天一上課就一直用英文對話,結果很多孩子都開始哀哀叫,說他們聽不懂,只有少數一兩個孩子能和我們保持對話,其實,我們課程中用的單字幾乎是每一位同學都認得也都會使用的單字(事後確認過),但是,很多同學心裡仍先相信了「英文好難,我聽不懂!」,於是真的「聽不懂」了。

後來,Sky老師點出來,其實同學使用英文溝通最大的阻礙,是自己的信念,並舉了幾個剛剛發生的例子證明,其實我們使用的英文幾乎都是他們非常熟悉的單字,並沒有「很難」的部分,結果,同學們又意識到他們其實懂我們在用英文說什麼了。

其後,我們也用肢體語言的溝通說明了相似的例子,也講了幾則我們自己在國外,如何和語言不通的外國人溝通的例子,也講了一些我在大學時,和日本、韓國、德國交換學生的溝通方式,也對比了一些不敢和外國人溝通的人,並說明了其間的差異。

其實,要達成溝通的目的,雙方不見得要十分精熟某一種共通的語言,真正決定我們是否能夠溝通的,仍然在於:1.能不能把開彼此的心門,讓自己願意溝通。2.願不願意有耐心將溝通完成。3.敢不敢嘗試各種表達方式。4.能不能接納對方與自己不同的表達方式。

就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說,具備以上三點的人,不一定是最熟悉某一種語言的人,但一定是最容易溝通的人,通常,也是學習「新語言」最快速的人!

 

2.「什麼是溝通?」

接下來,我們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什麼是溝通?」,我們在給予孩子回饋,這個問題答案可以很多元,我們沒有設定既有的標準答案,但是要切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溝通」二字。

在這堂課比較特別的是:我們讓能清楚回答「什麼是溝通?」的同學有先下課的權利(當然,也可以留在教室繼續旁聽),因為這代表了我們這堂課,所要進行的「溝通」已經完成了。

一開始,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學校考試教育訓練的制約了,即使我們聲明了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們還是會不斷試探、猜測、揣摩我們的「標準答案」是什麼。甚至組裝一些老師常說的話來回答。(老師和同學說的話當然可以為他們使用,但是他們必須要先理解後再使用,不是直接背誦。這是從孩子的組裝幾乎都沒有切合題意,而知道他們還沒有理解。)

後來,我們又不斷強調:此時此刻,我們也是在「溝通」,不是希望他們「鸚鵡學語」,只要有同學能夠說明得讓我們能理解到、能感受到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溝通」兩字意義契合時,就算是過關了。

於是,課程開始不到十分鐘,當MM第二次嘗試用「自己的答案」回答(前面幾次他也在想回答「標準答案」),就過關了。我現在有些不記得他答了些什麼,但記得當時他很用心的從自己所知道的各種角度描述他所認為的「溝通」是什麼,所以我和Sky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認為他過關了。

因為孩子每次回答,老師都會針對「孩子的答案」給予回饋,所以,雖然其他同學的答案和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同,但也正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同,聽其他同學的答案也能使自己的答案變得更完整,再加上還有老師的回饋,如果用心傾聽,這可是獲得提示的最好機會。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提醒孩子要注意其他同學的回答,這也是「溝通」要告訴我們的一部分。

雖然先前已經提醒過了,但是,當MM在回答時,有些孩子專注在想自己的答案,有些孩子忙著舉手要老師下一個選他,有些孩子則有些半放棄,覺得自己就答不對。所以,當MM過關時,其他孩子都很驚愕,沒有注意聽到MM說了些什麼,錯失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之後在孩子幾次的嘗試中,我和Sky注意到,很多孩子(除了此時仍呈現半放棄狀態的那三位)都把溝通中的“表達”說明得很清楚(他們在回答的比較像是「表達是什麼」而不是「溝通是什麼」),但卻忘了傾聽,於是,我們接下來在每位孩子回答完以後,幾乎都用同樣的回應來提醒孩子:「你剛剛把“表達”說得很好,但是這只是“溝通”的一半,溝通還有另外一半,你們需要再補上它。」

EA最先說出「傾聽」這個關鍵詞,但是他似乎無法把這個詞的意義和「溝通」、「表達」連結在一塊,他的回答比較像一堆詞彙的拼裝,我原本猜測是因為他年紀太小,需要我降低難度,但後來發現他的策略是將一堆可能正確的詞一併說出來增加正確的機率,有點像是小時候玩「猜數字(1A2B)」遊戲的思維,於是我們也就跟著他繼續玩下去。這個做法在解邏輯題時是很快速的,但用在「人際溝通」時就不一定了,也難怪,電腦下棋很厲害,但需要很多絕頂聰明的科學家用盡了心力才能勉強做出「能和人類對話」的機器人。

再過不久,一直很用心思考的LL也聽懂我們回應中的提示了,她在答案中補充了「傾聽」的說法,於是馬上過關了,此時課程進行不到半個小時。而其他同學又驚訝了一次,因為他們又忘了「傾聽」。

我和Sky注意到,這個「非常一致」的現象:因為他們回答不出來的答案,正是他們當下做不到的答案(多數人都聚焦於“表達”而忘了去“傾聽”別人的表達),而且,很弔詭的,假使他們當下能做到「傾聽」,他們也一定能完整的解釋溝通。當然,我們有了這個體會以後也用這一點來提醒孩子。

之後,RB、RY、JC、VC也依序用自己的話完整回答了。RB的答案非常短,但是用詞相當精確,她雖然年紀小,但一旦注意到「傾聽」以後,她便能在很短的時間組織出好的答案,她之前沒有答對純粹只是忘了「傾聽」(無論在答案中或是具體實踐出來的。)

針對原本半放棄狀態的同學,我和Sky老師提醒他們今天一早「英語溝通」的經驗,如果他們先認為「這題好難,我不會回答!」那麼,他們就真的就不會回答了,但這是因為他們先相信自己回答不出來,才回答不出來的,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回答。

經過老師的堅持與鼓勵本來呈現半放棄狀態的CC和MN也開始回答了,我們注意到CC的回答正好與大家相反,在她答案中,只回答了「傾聽」的那一半,卻忽略了「表達」。(這時候還是有幾位同學因為沒有傾聽其他人的回答與老師的提示,而一直「執著於表達,卻沒有傾聽」。)這似乎也和CC平常上課時的狀態一致,有在傾聽,但卻不太願意表達自己。

從一開始,同學想揣摩老師到標準答案,到後來,同學開始能用貼近日常簡單的語言回答了,我們就知道同學都逐漸掌握到溝通的訣竅。因為,最能又校「溝通」的不應該是深奧難解的詞彙,而是每個人日常都可以使用的語言。

以下,附上幾個孩子回答「什麼是溝通?」的答案:

(這些答案,是孩子自己想的,都很棒喔,對大人也有不錯的參考價值!)

「溝通就是試著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嘗試用對方可以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溝通是為了融合、協調大家的想法,讓我們都能知道對方的想法。」

「溝通就是『水溝要通』,讓我們兩個人的意見和想法可以暢行無阻的交流。」

「溝通分成兩部分:一是『表達』,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是讓自己聽懂別人的想法。」

這些答案五花八門,但都切合日常表達中“溝通”的意義。因為這就是孩子們經過充分「溝通」之後的答案!

 

二、遊戲課:溝通密碼賽

密碼是一種特殊的溝通的媒介,密碼的用意是要讓我們的夥伴看得懂,卻要讓其他人看不懂。雖然「語言」也有同一種性質(同語系的人聽得懂,不同語系的人聽不懂),但是密碼是特別為了保護某些訊息而做的。

透過溝通密碼戰,我們帶領孩子從「傳遞密碼」和「解讀密碼」中了解「溝通的媒介」,並從中體會:1.溝通媒介的特色。2.運用溝通媒介的方式。3. 誤會如何產生。

 

‧相關活動:

1.妙語說書人:使用一款非常受歡迎的桌上遊戲,讓孩子以「圖片」為媒介來溝通某個特定的概念或詞彙的意義,玩家必須要能讓有些人能理解,而讓其他人猜不到。

2.黑魔法:是一個心電感應的魔術,讓孩子去找出來兩個「溝通者」在“公開而平凡無奇”的溝通之間的隱藏「秘密規則」是什麼。

3.開門關門:一種暗號遊戲,讓孩子詢者溝通者間的「秘密規則」。

4.兩種顏色:一種暗號遊戲,讓孩子詢者溝通者間的「秘密規則」。

 

當孩子破解這些秘密規則後,我們讓孩子扮演溝通者,也讓孩子有自己的溝通媒介和「秘密規則」。大家也逐漸發現了找尋規則的方式,也有孩子發揮創意創作了屬於他們兩個人的規則。

而在破解規則的過程中,也常常伴隨許多「誤會」:我們用自己認為的規則來解讀溝通者(對方)的規則,有些時候(大多情況下)有效,但事實上卻不是對方所使用的規則,所以還是會有解讀錯誤的狀況,但此時因為從自己相信的規則中無法知道自己與對方的規則,所以產生了“誤會”。


【第五天】

二、天下無賊

1.天下無賊觀影 :老師隨觀電影的進程解說劇情。

2.天下無賊學習單:每一組第一至四題各選一題,討論後作答,第五題必答。

 

(以下附上孩子在學習單上的問題,如果家長願意,您也可以在看完《天下無賊》後,試著回答看看,這些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出這些題目也不是為了得到某一個特定的答案,重點在於:A.回答者看過這些題目以後,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這正是“表達”的核心。B.願不願意瞭解和自己不同的答案,並且同理和理解對方會有這樣回應的原因,這正是“傾聽”的核心。)

 

(一)、  傻根:「俺就不信(有賊),這狼,都沒傷害過俺。人,他會害俺?人怎麼會比狼還壞啊?」

(1)、你認為「人」比較壞還是「狼」比較壞?為什麼?

(2)、像傻根一樣全然地「對人沒有設防、對人沒有戒心」究竟好不好?為什麼?

(3)、我們究竟應該相信人,還是應該對人保持戒心?

 

(二)、  王博說:「他(傻根)憑什麼不設防,他憑什麼不能受到傷害?憑什麼?是因為他單純?他傻啊!妳為什麼要讓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須要聰明起來。作為一個人,你不讓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騙。什麼叫大惡,欺騙就是大惡。」

(1)、為什麼王博會認為「生活要求人必須要聰明起來」?

(2)、你認為「不讓一個人知道生活的真相」算不算「欺騙」算不算「大惡」?為什麼?

(3)、如果是你,你會讓傻根「知道生活的真相」還是讓他「永遠活在天下無賊的夢裡」?為什麼?

 

(三)、  王麗說:「你偷了他(傻根)的錢,就等於殺了他這個人啊!」王博說:「恰好相反,我是讓他(傻根)重獲新生了。」

(1)、為什麼王麗會這麼說?

(2)、為什麼王博會這麼說?

(3)、你認為誰說得對?為什麼?

 

(四)、  王博本來想偷傻根錢,但是後來決定要幫助傻根,甚至為了幫傻根搶回六萬元而犧牲了自己。

(1)、為什麼王博會有這樣子的轉變?

(2)、你覺得王博這樣做值得嗎?

(3)、五個月後警探去找王麗,這位警探想告訴王麗什麼?

 

(五)、  我們本週學隊的主題是「人際溝通」,請問:

(1)、《天下無賊》這部電影和「人際溝通」有什麼關係?

(2)、這份〈天下無賊觀影學習單〉的五個題目和「人際溝通」有什麼關係?

(3)、你們現在正在做的事和「人際溝通」有什麼關係?

 

三、回饋與總結

第一天,儒宗老師談到了溝通很重要的兩個原則,一是尊重,二是信任,所有的溝通必須基於這樣原則才能有效。第二天,在《神隱少女》中,我們知道確認溝通的雙方都能真正“認得彼此是誰”(不只指表面意義上的認得,而是真正認得對方,可以詳見第二天的學習紀錄)是溝通很重要的前提,也是讓溝通有個主體(我與你),第二天下午,則談了溝通的作用與結果。第三天,透過了同學們的回答,我們談到溝通的兩個部分“傾聽”與“表達”,接下來,我們談到了“溝通的媒介”與“誤會”(第三天下午與第五天上午),可惜颱風天的緣故,沒辦法好好談影響溝通最核心的“情緒”。

今天《天下無賊》這部電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他談的主題與“信任”,與“深層對話”有關。

這部電影談所談到的“信任”深度比第一天所說的「信任」更深許多,第一天的「信任」指的是能“讓溝通成立的必要原則”,第五天談的比較像是“我們究竟要信任人到什麼程度”,它也涉及了在“溝通”時,我們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究竟該是防衛的、警戒的,還是開放的、不設防的,況且,這個世界上還是存在許多“欺騙”的事情,我們究竟該採取甚麼樣的態度呢?

其實,關於這樣的問題,我並沒有提供孩子標準答案,說實在話,前面「天下無賊學習單」所羅列的問題,本來也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很多大人也不能確定該怎麼做,我自己的答案也只適用於我自己而已,我希望的,只是讓孩子多看一些、多想一些而已,“觀影時我們的引導解說”就是希望孩子“多看”一些,“討論與寫學習單”則是希望孩子“多想”一些。

此外,這部影片中很多對話都是“見微知著”,劇中角色互相對彼此都有很深度的觀察,和互相的揣摩猜測,此外,也能讓孩子了解一些“言外之意”的對話。

因為學習單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各自表示,孩子對於影片的討論,也就成了溝通最完整的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