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3_183155[1]  

  這一季的課程,我們以「價」為主題字,所有的主題課都依這個字來發想,我們倫理課也依此設計。

  在哲學的學門中,有針對宇宙真相(本然)進行研究的學門,像是知識論、形上學(還有已經分支出去的自然科學)都可以歸於這一類;也有針對人生價值(應然)研究的學門,而倫理學正是第二類型的學門。

  「倫理學」對內討論“價值”,對外討論“規範”。討論“價值”,是要去詢問:「在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價值是什麼?」;討論“規範”,是要去詢問:「在生活中,我們應依據什麼原則選擇?」這兩者,是我們還活著、還能“選擇”的一天,都必須面對的題目。

  哲學,是一門老學問,看似越辯越明,卻每隔一段時間,又會在理所當然之處,整個被推翻。其中的趣味,就留給未來想念哲學的孩子慢慢去咀嚼,對於現在還是小學生的他們來說,學堂的倫理課,很簡單:

  「幸福,是所有價值的依歸;尊重,是所有規範的起點。」所以,學堂的倫理課,總是對內談幸福,對外談尊重,而且,不會離開這兩個主題。

  今天的倫理課,是這一季倫理課的開始,再加上有新的同學加入,於是,依照慣例我們第一堂課複習了一下三大堂規。

  1.安全 2.尊重 3.學到東西

  孩子們對於這三個堂規已經非常熟悉了,他們紛紛和新同學說明,每一個堂規的定義和舉例,並且,也告訴新同學,前面的堂規會優先於後面的堂規──安全優先於尊重、尊重優先於學到東西:

  「如果發生安全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罵人,不必考慮尊重,因為安全在尊重前面。」老學生對此說明得非常清楚。

  上一段話中“和同學”是我提醒一定要加上去的,並且提醒他們“同學也可以依據堂規罵老師”,這時,孩子們舉了JY罵我的例子(雖然那一次不能算是安全問題啦……),告訴新同學:堂規之前,老師與同學是一樣的。

  「但是,」孩子繼續說:「如果是發生與尊重有關的事情,就不可以一開始就罵人,因為罵人本身也是不尊重的行為,但是,如果對方持續不尊重你,或同學持續不尊重老師,就可以越講越兇了,甚至罵人了。」

  關於這一點,我補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提醒對方不聽,並且一直表現不尊重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不用嚴厲的態度制止對方,也是無視「尊重」的原則。如同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

  孩子繼續講了第三個原則:「如果你沒有在意“學到東西”,老師只會碎碎念,不斷提醒你,要你去學習,問你是來學堂幹嘛的,不會罵你,因為罵人就是不尊重,學到東西在尊重之後,老師也不可以因為你沒有學到東西而對你不尊重。」

  複習並與新同學說明完三大堂規以後,接下來的時間,我們聊每位孩子的成長,我讓孩子們抽撲克牌決定順序,依序的,說說每個孩子從來學堂到現在的進步與改變。輪到的“主角”,會由老師與其他同學一起回饋給他。

  我很高興孩子們都很喜歡這樣的活動,我想,能被同學與老師看見,正是一種當下我們可以創造的“幸福”吧!

  我更高興的是,孩子們也很踴躍的給予“主角”回饋,這讓我想到孔子的話:「益者三樂:樂多賢友、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

  我還看到了幾個月前曾經水火不容的孩子互道彼此的優點,而且,他們所說對方的優點正是自己比較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很喜歡他們這樣的交流。

  至於,詳細大家成長的內容是什麼,我大概都寫在學堂護照上了,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如果爸爸媽媽發現我有漏掉,或是還想再聽一遍的話,就請容我直接口頭報告。

  這一季,我們除了把倫理課列為必修之外,上課時間也延長了許多,這也是因為能夠有較完整的時間帶孩子出去活動,我們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仍是有需多能力是要透過身體上的體驗與感受才能學習的。所以,最後一個小時,我們就帶孩子們到中全公園,玩了他們最喜歡的“奇幻戰場”。

  在遊戲的過程中,發生了幾個小插曲:首先,是在分隊上,有同學認為這樣的隊伍不利於他們獲勝,而有了情緒。其次,當我和Sky老師表示要加入與他們同樂時,被某些同學拒絕,甚至,還使用了較強烈和情緒化的語氣,我和Sky老師當下表示不舒服,但仍然尊重他們的意見沒有加入。

  此外,每一回合的戰事總是有同學抗議不公平或有其他人違反規則,失敗的那一方則常出現互相責怪……看到了這些情況,我和Sky老師當場要求他們停下來。

  我問:「遊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贏!」有小朋友脫口而出。沒錯,剛剛大家就是只想到要贏才會發生這些事,雖然這個答案沒有考慮倫理規範,但卻是最真實的答案。

  「是“學到東西”!」同學依據第三個堂規糾正他。小朋友就是這樣,懂得背誦規則,但在「當下」無法自覺,這仍有待訓練。

  既然談到堂規,我就依據堂規來說吧:「首先,那些分隊中遭你們嫌棄的人,是什麼感覺?」

  「不舒服。」孩子心虛的回答。

  「然後,我和Sky老師創造的遊戲,想和你們一起玩,卻被你們拒絕加入,這時候,我們的心情是什麼?」當然,畢竟我們是老師,仍是會以孩子為主,但在那個當下,Sky老師和我都感覺到了類似「被排擠」的感受。

  「不舒服。」孩子們說。

  我繼續問:「這與哪一個堂規有關?」

  「尊重。」孩子們回答。

  我們先前幫“尊重”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不要讓對方不舒服。」這也是孩子能倒背如流的定義,然而,和我們大人一樣,倫理之難,難在“當下自覺”以及“及時調整的意願”。說到頭來,還是“意識”與“意願”的問題。

  身為倫理課老師,只能綱舉目張的說規範、明價值,並盡量舉例說明這些道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於孩子學習倫理的核心,也就是意識和意願,我們沒有辦法直接碰觸,換作是父母也一樣,這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上帝(上天)給了人類最寶貴的恩賜──自我意識與自主意志。

  「自我覺察」只能勉強引導,不能直接教授,今天,我給學生回饋、同學給彼此的回饋終究是「他人的覺察」,不能夠代表孩子對自己的觀察或意識。的確,他們可以透過別人的觀察來覺察自己,但他們仍需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別人給的一切終究只是“參考資料”。

  無論爸爸、媽媽、老師、同學怎麼看孩子,能對孩子生命發生最關鍵影響的仍是「他們怎麼看自己」。當然,前者能影響後者,但都不是必然的影響,孩子仍有選擇。

  同樣的,意願也只能鼓勵,不能由他人直接調整。為了生活,無論在學校、補習班或是家中,我們會使用很多「管理手段」,各種形式的獎勵與懲罰都是這種「管理手段」。

  使用管理手段,為的是能讓生活流暢,為的是不要發生人身意外,為的是維持對於彼此基本的尊重,為的是不要錯失孩子學習的敏感期,將來事倍功半。這也是樹心學堂三大堂規的由來。

  管理手段終究不是教育,硬要說是教育的話,也只是「訓練孩子社會化」,任何一種管理手段都不能直接轉化孩子內在的核心素質。然則,「管理」卻是日常生活所需,孩子需要管理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東西,管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學堂需要管理,家庭需要管理,未來在工作上也需要管理。在學堂,我們只是盡力讓我們所運用的管理方式盡量與真實社會中的普遍規則一致。

  那麼,最能夠在「意識」和「意願」上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什麼?我認為,只有“身教”稱得上。我們所做的,永遠比我們所說的,更能影響孩子。關於身教,我和Sky老師也仍在學習,和孩子們一起學習。

  回到剛剛在公園中的討論:「遊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換句話說,也就是:你們到底為什麼要玩遊戲?」

  「因為想要開心。」、「因為玩遊戲很快樂。」這次孩子的回答比較真實。

  我還是拿了三大堂規來解釋,畢竟,這是目前最容易達到共識的規則:「如果是在課程中,遊戲的目的應當以“學到東西”為主;如果不是在課程中,比方下課時,遊戲的目的應當是“開心”。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得將“安全”與“尊重”擺在前面。」

  說到這裡,我靈光一閃:「要不然,這樣好了,我們把“開心”列為第四條堂規怎麼樣?」

  孩子們一致表示同意,有些人還很興奮。我提醒他們:「可是,一樣,前三條堂規仍優先於第四條堂規喔。」

  「那我們可不可以,讓第四條堂規優先?」一位向來好學好問的孩子問我。

  我當然不可能將學堂的重要規範交付在這些還沒有民主素養的小毛頭手上,我回答:「不行,因為學堂是我們老師創立的,所以,我們決定了前三條堂規。你可以選擇不喜歡這個學堂,只要你們爸媽同意,就可以不來,但是,如果你們決定要來,或是你爸媽堅持要你來(畢竟他們仍有你的監護權),那麼,你就得接受這三個堂規。等你長大了,存了一些錢,找到了和你志向相同老師和信任你的家長,你也可以創造一個新的學堂,到時候,你就可以決定那個學堂的堂規了。」

  於是乎,樹心學堂的堂規從三個變成了四個:1.安全 2.尊重 3.學到東西 4.開心。

  國家需要憲法,公司需要組織章程,學堂也需要堂規。這些規範代表了在一個組織中“基礎的共識”。共識不一定是民主決定,但一定是以(對組織整體來說)合理的方式決定。

  從我本身的經驗來說:六月份,我為公司立定憲章,於是,公司的營運開始有了起色;七月份,我們頒布堂規,於是,孩子的學習氛圍開始凝聚。身為家長的您也許可以思考:用一些簡單的原則來訂定自己的家規。《與幸福有約》這本書中,就談到了「家庭使命宣言」的概念,以這個宣言作為家中成員行為和生活的圭臬。

  孔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段話今日看來,別有深意。

  雖然,“堂規”屬於“管理手段”而不是“教育方法”,我們不能錯誤期待堂規的“教育效果”(它頂多只能保證管理效果),但是,這樣的基礎共識和管理手段,卻是所有組織能流暢運行必備的元素,家庭亦是,教育機構亦是。

  「徒法不足以自行」告訴我們,不能只是消極的靠這些共識出來的規範,仍要“為善”才行,亦即剛剛談到“身教”的重要。「教育」比較接近“領導”,而不是“管理”,領導首重身教。幾乎所有領導書籍都先論「以身作則」的重要。

  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政”和“德”是領導作為(導);“刑”和“禮”是管理作為(齊)。管理與領導,通常需要同時存在。

  “政”用的是權術,“德”用的是身教;“刑”用的是獎懲,“禮”用的是氛圍。所以,「德與禮」比「政與刑」高明而有效。希望我們也可以愈來愈「以身教取代教師權威;以氛圍取代獎懲機制。」這是值得我們一再努力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