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察小朋友玩遊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比較年輕的孩子,對於遊戲中每一個區段的輸贏都非常計較,他的情緒也會隨著遊戲情勢的消長起伏。

   比較成熟的孩子,懂得放棄部分戰役,來換取整體戰略上的勝利,他的情緒便不容易在遊戲過程中波動,但是對最終的輸贏仍是在意的。

   更成熟的孩子,會把檯面上正在玩的遊戲當成「小遊戲」,這些小遊戲是他在人際關係、同儕地位、長輩觀感、獎懲規範……等「大遊戲」中達到目標的手段。因為這些孩子「醉翁之意不在酒」,遊戲的輸贏只是過程而已,他們的情緒自然更不受遊戲勝負影響。

   這樣觀察下來,我們所認為越「成熟」的孩子,很可能只是玩的遊戲與「大人」越接近而已。

   當我們這些習慣玩「大遊戲」的「大人」再回去玩「小遊戲」時,便不會像小孩子一樣對遊戲的成敗錙銖必較了。然而,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了「勝不驕、敗不餒」?還是因為我們也只是將這些「小遊戲」當成自己在「大遊戲」中達到目標的手段而已?

   我們這些「大人」在玩的遊戲就比較可取嗎?

   在我的觀察中,我也發現:有些孩子遊戲的目的純粹只是在享受當下遊戲的過程而已。這些孩子無論遊戲的大小,只要玩上了,都很投入。他們不會因為玩慣了「大遊戲」就不屑於去玩「小遊戲」。對他們來說,「大遊戲」與「小遊戲」的分別不是絕對的。

   他們不因為獲勝﹝得到遊戲帶來的報酬﹞而玩,而因為好玩﹝喜歡遊戲本身﹞而玩。「獲勝」對他們來說,也只是「好玩」的一部分而已。

   他們也許會將「獲勝」視為遊戲的目標,卻不是為了獲勝而獲勝,而是為了遊戲而獲勝。就像童話故事中追尋聖杯的英雄:「得到聖杯」常是「英雄之旅」重要的一部分,英雄也會將「得到聖杯」視為整個旅途的目標,但是旅途本身的價值卻遠遠超越聖杯。事實上,聖杯的價值正是由整個旅程賦予的。若不是英雄之旅,聖杯本身可能毫無價值。

   忘記這一點的「大人」,只能愁眉苦臉地「被迫去玩」生活中的各種遊戲。

   文/吳有杰,2012210日,@樹心學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