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關懷」課程總紀錄

撿垃圾5社會關懷2社會關懷3社會關懷4  

 

因為天候緣故,我們將原訂於周四的淨灘活動提前,並配套整體調整了本週課程的邏輯順序,以讓孩子有好的學習效果。以下為更動後的課表:

一、社會關懷典範(周一上午)

二、鄭洵老師與“撿”單藝術(周一下午)

三、福隆海水浴場淨灘活動(週二整天)

四、垃圾牌遊戲(周三上午)

五、世界的孩子(周三上午)

六、以立國際志工與“柬”單生活(周三下午)

七、Wish list 分享物資(周四上午)

八、求生與助人(周四上午)

九、尤努斯與社會企業(周四下午)

十、視障、肢障體驗(周五上午)

十一、我可以做些什麼(周五下午)

 

一、社會關懷典範

在這堂課中,我透過「新聞」和孩子介紹了五個具體實踐了社會關懷的典範,這些典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是她們都在年輕的時候就努力實踐了社會關懷,而不是等自己功成名就以後才開始回饋社會。

在他們為社會服務之時,他們都不算是在社會上有錢、有權、有名的人,甚至其中有些人比我們生活條件都差(陳樹菊、沈芯菱皆是)。這是五個平凡市井小民的案例,但他們卻是身體力行,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於是都曾上過報章新聞,影響了許多人,並為台灣、為世界注入了一股暖流。

 

1.陳樹菊

幼時家貧,母親曾因為交不出5000元的醫療保證金,延誤就醫而過世,不久以後,弟弟也因為同樣的狀況而夭折,期間只有仁愛國小發起募捐幫助陳樹菊的弟弟就醫,然而募到款時為時已晚。

母親過世後,陳樹菊立志要賺錢,不要窮一輩子,並且發願有能力時,要幫助其他家庭,不要發生像自己家庭一樣的憾事,於是,陳樹菊12歲開始,便自己擺攤賣菜,每天工作16小時,每年只休息一天,工作到手腳都變形。她給予客戶最好的服務,也因此有了好口碑。

陳樹菊一賣菜,就賣了51年,她用自己數十年靠賣菜存的錢,先捐給仁愛國小100萬的急難救助金,又依學校的需求,獨立捐了450萬,蓋了一座圖書館。接下來她還要繼續努力工作,希望自己可以存到一千萬成立一個基金會,幫助窮人家小孩讀書與就醫。

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_2VpmtPkV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BqqKtIKZY

相關議題:

「陳樹菊把錢捐到哪裡?她希望捐出來的這些錢用來做什麼?為什麼她會有這樣的想法?陳樹菊捐錢和她小時候發生的事情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議題上,我想提醒孩子的是:不要只注意到陳樹菊捐了多少錢、得了什麼獎,更重要的是要去同情理解陳樹菊「為何」捐錢、錢用於「何處」、為何用於這些地方。能從這個角度去看,才會發現陳樹菊的義舉其實與他的童年遭遇密切相關,在孩子面前,我試圖把「偉人」還原回「凡人」,再告訴孩子:什麼讓這個「凡人」選擇做了「偉大的事」。

這個單元中,我所選擇的影片都是對於這些人物側寫較深入的報導,我也和孩子說明,看新聞要懂得“切身”的看,而不是只看一些得不得獎、低不低調、捐多少錢等片面資訊。報導的對象是個人,我希望孩子能以「生活中的人」來看待她們,而不是一尊一尊被歌功頌德的銅像。如此,這些「偉大事蹟」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啟發。

 

2.連加恩

家庭幸福,自認為是好命的孩子,唸完陽明醫學院以後,在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第一屆外交替代役,到了西非,看到了那裏的情況而想要多幫當地人做一些事,於是,除了在西非幫助當地人看病之外,看到當地人沒水喝,他又自發性地幫助當地人鑿了水井,看到當地沒有清潔隊,村民居住環境隨處都有垃圾,他便發起了「垃圾換衣服」的活動,在台灣募集衣服,讓當地人可以用三包垃圾換一件衣服,之後他又募款蓋了一座孤兒院,並向外交部申請以期滿後再留在西非一年,讓孤兒院可以順利運作。

在做這些善事的過程中,連加恩卻屢屢遭受困難,比方募到的衣服,當地政府要強扣他35萬的關稅,後來因為他幫省長看病,這個問題才解決了,再來是在蓋孤兒院時,因為承包的廠商偷工減料,他與承包商發生衝突,結果承包商一狀告到憲兵隊,讓他受了牢獄之災,後來才因為連加恩在台灣的教會友人又再幫忙募集了60萬,事情才平安落幕。再者,當他將家人再次前往西非時,他們家卻屢屢遭竊盜洗劫,一心行善卻使得家人的生命安全暴露在危險之中。

在孤兒院可以順利運作以後,現在,連加恩已經回到台灣,不做醫師,而在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希望可以在這5到10年一面累積防疫的專業,一面照顧年幼的孩子,讓他將來再次回到非洲(或去其他需要他的地方)時,能藉由公共衛生的提升幫助更多人,而不只是當個醫師一次只能幫助一個人。

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Jcq3_nEF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Xgah0NV73o

相關議題:

「是什麼讓連加恩決定“多做了職責之外的事”?當連加恩“多做了職責之外的事”時,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行善反而會遇到困難?那些刁難連加恩的人,他們自己有哪些困難?」

為善的人為何還要因為為善而惹上麻煩?為惡的人為何不見報應?這是自古以來令人費解的問題。然而,我引導孩子思考的是:「重點是你想做些甚麼,如果你想做的是行善,你就不要怕過程中的麻煩,如果你只是不要麻煩,那你就不必執意要行善。行善之所以難,不是難在行善需要什麼特別的能力,而是難在行善一定會遇到若干的麻煩事。如果行善沒有遇到麻煩,那是幸運,如果遇到了,那是正常。連加恩的可貴在於他不抱怨這些麻煩事,他只是專注的給予需要的人幫助。」

「連加恩說:『這所孤兒院,只能照顧40幾個孩子,對整個情況來說,絲毫不會有一點改善,但是對這40個孩子來說,卻有很大的機會能改他們的命運?』連加恩這句話事什麼意思?為什麼他這樣說?」

就如Clio(之後來分享的老師)所說,這是整個國家長年累積的困境,就算投入再多熱心服務的個人也無法在三年、五年解決,但是,對於眼前受幫助的孩子來說,是絕對有差別的。

周四會介紹到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的故事,他所提出的社會企業理念,就是希望能人們能在自己營利的同時,系統性的幫助更多人,直接對於社會的結構產生大幅度的變革。

 

3.沈芯菱

從小貧困,父母為流動攤販,全台奔走,一直到七歲全家才定居雲林,家住鐵皮屋,11歲時接觸電腦,母親知道她有天分,變賣自己的嫁妝玉珮,給她買了一台二手電腦。她為了贖回母親的嫁妝和回憶,所以,便努力到書局和圖書館自學電腦,想辦法在課餘時間運用電腦賺錢,為了能說服客戶她擁有電腦的專業能力,她也因此考取了數張證照。(到22歲時,有了37張國際級電腦證照。)

十二歲時,她外公種的文旦滯銷,她成功的幫助外公用網路來銷售文旦,結果變成了台灣第一個農產品網購案例,此外,她也幫助媽媽在網路上賣衣服。當她能夠用網路幫助媽媽、外公了以後,她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用網路幫助其他無法補習的孩子,讓他們有線上學習的機會。

之後,十年的時間(她今年22歲),她用自己寫網頁程式等方式賺的錢投入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到了22歲,自己賺的錢獨立投入公益共527萬(其中有452萬是她自己賺的,75萬是母親代墊的。)

她一天的生活如下:上學時十分認真,放學後,除了念書自學之外就是經營網路工作賺錢,周六要嘛下鄉拍草根臉譜,要嘛幫媽媽賣衣服。現在她剛從清大人文社會學系畢業,進入台大新聞所就讀。

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cSX0YmxN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M_bKNXb5c

相關議題:

「在沈芯菱建立“安安免費教學網”幫助其他孩子之前,她先幫助了誰?」這個部份,同學普遍都注意到沈芯菱是先幫助了自己,再幫助家人,之後也就自然地繼續下去幫助其他人了。

我試著解釋,沈芯菱並非一開始就想去最很偉大的事,她比較像是發現別人的需要,也自己還能多做一些時,再讓自己多做一些。年輕的佳佑表示不懂我說的意思,於是,Sky老師試著用故事的比喻再和她說一次,他說:比方現在有一個人,她原本只想把一個花瓶洗乾淨,結果洗完花瓶後發現花瓶放在很髒的桌子上,不太搭,於是又把桌子清了乾淨,後來,桌子雖然乾淨了,但整個房間又髒又亂,和花瓶和這張桌子不搭,所以她又打掃整理房間,接下來,當這個房間乾淨了,她又想,乾脆把家裡都整理好好了,把家裡整理好以後,她發現自己還有力氣,於是把自己住的房子外面也都整理了一下,之後,她繼續整理了附近的街道……最後,她打掃完成了整個村莊,很可能的,她讓世界上許多人都一起參與了打掃每個人自己村莊的活動。

沈芯菱很可能就像Sky老師故事中的孩子一樣,本來的想法也很單純,一點一滴的助人而已,覺得自己行有餘力,還能多做一些,於是日積月累,結果十年後,做到了很少人能做得到的境界。

「為什麼同樣是捐作公益450萬,沈芯菱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工作,10年可以投入那麼多,但是陳樹菊卻要放棄學業,還得存了50年(陳樹菊自述)才存到這筆錢?」這個問題比較難,小朋友一開始普遍回答是「時空背景不一樣」,我認為有關係,但不是最重要的元素,後來陸陸續續有一些同學回答,但似乎還沒有那麼切合這兩人的實況,結果,我很訝異最後是由才要升小二的小潔與升小一的小E的答案最貼切。

小潔回答:「因為陳樹菊家裡有八個人要生活,而只有兩三個人在工作;而沈芯菱的媽媽、爸爸、外公和沈芯菱都有工作」。而小E回答:「因為陳樹菊是靠賣菜賺錢(技術性較低),沈芯菱是靠電腦賺錢(需要專業性),所以可以賺到比較多錢」。我認為這兩個答案合起來就很完整了。這兩個答案是他們自己從影片和先前介紹中的線索推論的,需要組織資訊和思考,加上我並未給予直接的引導,所以,雖然我知道經過這次暑假他們成長很多,但我仍對他們能回答出這樣的答案感到非常驚豔。

 

4.「撿」單藝術 (鄭洵、蔡佩珊、薛芮哲)

三個女大學生發起了環島撿垃圾的活動,結果獲得了社會大眾的響應。她們的初衷很簡單:三個大學生,一個登山包,三枝鐵夾子,兩個垃圾桶(洗衣藍),和三份『想讓家園更好』的堅定信念。從最簡單、人人都可以實踐的「撿垃圾」行動,直接實踐了她們對於家園的珍惜和愛。

相關影片:

http://ap.ntdtv.com/b5/20120720/video/98266.html

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2B4-233-2B303b3b30314-233-2F3d3-2B3c4-233-2B

相關議題:

「“撿垃圾”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社會關懷,但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什麼人主動去做?當鄭洵等人撿垃圾撿到福隆海水浴場,卻被其他在海灘遊玩的女生吐槽,這是為什麼?」

孩子在回答後面一個問題時,仍然比較執著於表面上或新聞報導中所說的理由,然而,我藉由第一天清理環境的案例說明,其實吐槽的人內心深處是慚愧的,她們知道“撿垃圾”是一件沒有爭議,該去做的事,可是自己卻只顧著遊玩,然而,比較不好的是,這些遊玩的女生卻選擇逃避這個議題,於是,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反找理由批評撿垃圾的人是“有礙觀瞻”,事實上,這些批評的人討厭的並不是鄭洵一行人,她們會這麼說鄭洵她們純粹只是因為這些遊玩的人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心中的矛盾而已。

 

5.環浪計畫 (游琁如、王品文)

兩個22歲的女生,為了要親眼見證「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事實,用自己的積蓄、募集些許資金,實地走訪了九個國家,並將她們一路上的見聞寫作成書、拍成照片與紀錄短片,上媒體告知大眾,回國後,還繼續走訪台灣臨海鄉鎮,警告大家「即將在縮小的國土」。

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41bWEXSAL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O4i-4rWElY

相關議題:

「“環浪計畫”好像沒有如沈芯菱、連加恩一般直接幫助別人,也沒有如“撿單藝術”一般直接幫助環境,她們到底做了一些什麼?為什麼她們的行動仍然算是“社會關懷”呢?」

環境議題是孩子比較不容易注意到的,因為自然環境不會直接表達喜怒哀樂,不像人一樣會以我們所能理解的方式清楚表態,如雅涵老師所說,這有點像是肝臟,沉默的器官,平常沒甚麼感覺,但當我們會感覺到痛時,已經離死期不遠了,自然環境也是,我們不容易感覺到痛,但當我們有切身痛的感覺時,人類的生存空間也就所剩無幾了。

大家都知道「不開冷氣」能幫助自然環境,能幫助北極熊,能讓人類有更多生存空間,但這些實在太間接了,人們只能直接感覺到「不開冷氣」會流汗、會不舒服、會悶熱煩躁、會黏答答的,這就是關懷環保議題難的地方。

所以,我也讓孩子知道普遍喚醒大家對於環保議題的警覺,事實上,也的確是“社會關懷”的具體作為。

 

二、鄭洵老師與“撿”單藝術

今天下午,這堂課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了“撿”單藝術發起人鄭洵姐姐和與她們一路同行撿垃圾環島的蛋頭哥哥,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分享他們推動「“撿”單藝術」的初衷,也讓他們現身說法,邀請小朋友參加這個活動,以下為鄭洵老師撰寫的課程內容。

 

1.引起動機─以戲劇方式表達我們是誰?我們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2.我們的一天─全副武裝,以照片和現場裝備介紹我們的活動內容。

3.看圖說故事─以活動中的照片帶領學生身歷環島撿垃圾的旅行。

4.特色問答─A.撿到的東西(最多-菸蒂、最奇怪-尿布、最危險-針頭、毒品吸食器、最實用-垃圾袋和掃把、最可愛-陶瓷玩偶、最難處理-金/冥紙)、B.善良的人(免費設計和訂做T-shirt、全台灣住宿零元、飲料xN)、C.辛苦的事(大太陽、下雨天、垃圾很重、旁人的眼光)、D.創意生活(菸蒂排字、啤酒熊)。

5.百萬小學堂─以搶答的方式讓學生複習上課內容。

6.「給親愛的丟垃圾先生/小姐」─一人一張明信片大小的紙張,親自設計文字和圖片,表達自己的想法給那些丟垃圾的大人。以動手創作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刻知道不能隨手丟垃圾和環境保護的重要。

 

三、福隆海水浴場淨灘活動

聽完前一天下午鄭洵老師和蛋頭哥哥的分享,我們隔天就出發到福隆海水浴場去撿垃圾,我們依照鄭洵老師的建議,裝備了手套、垃圾夾、帽子、毛巾、帶了防曬用品以後便前往福隆。

這天風和日麗,晴空萬里,孩子們一出了火車站便開始撿垃圾,果然正如鄭洵老師所說,車站旁的草坪幾乎佈滿了“菸蒂”,很多人抽完菸以後,便隨手亂丟,菸蒂看起來很小,卻是小朋友撿到最多的垃圾,途中,小朋友還發現了很多公德心非常差的人,吃過的便當、喝過的飲料、整箱喝完的杯水就直接丟到路旁,結果,小朋友一方面慶祝自己“大豐收”一方面又很感嘆這些大人實在公德心低落。

途中,在遊客中心服觀光替代役的大哥哥,看到了我們樹心學堂熱心的小朋友,於是幫助我們處理垃圾,並發給我們每位孩子一分小禮物。

中午,我們在海水浴場入口前的樹蔭廣場享用福隆當地的名產「福隆便當」,小朋友開始注意到自己也習慣把拆開來筷子的塑膠套亂丟,並有小朋友互相提醒。先用完餐的小朋友馬上又戴上手套,繼續撿垃圾清潔環境。

之後,我們進了福隆海水浴場,小朋友第一件事不是奔向海邊,而是繼續分隊找垃圾,一直到要離開前的半小時,他們才到海邊玩了20多分鐘。

一路上,我沒有聽到小朋友叫累、叫苦、嫌髒(嫌臭的倒是有,但是有點像半開玩笑的和別人分享自己撿到腐爛垃圾的經驗)、或抱怨天氣炎熱,反而是他們搶著撿垃圾,自己互相比賽誰撿得多、誰撿得勤奮,也完全沒有聽到任何同學抱怨因為撿垃圾而讓自己玩的時間變少了。

讓他們感觸最深的,不再是自己玩到了多少,而是海灘旁儼然像個垃圾場,這是若干遊客製造的,卻幾乎沒有遊客關心,沒有遊客願意主動收拾,他們不感嘆自己只有玩到20多分鐘,只感嘆這堆垃圾大概要一星期才能撿完。

我想,這堂社會關懷課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回程的火車上,很多孩子都睡得很熟,這些實踐社會關懷的勇士們想必都累壞了。

 

四、垃圾牌遊戲

隔天上午,我們改良了德國心臟病,和孩子用撲克牌玩起了「垃圾牌」遊戲,基本上這還是一個訓練專注和反應類型的遊戲(因為這周要聽講的課程偏多,也可以藉此提振一下孩子的精神),部分修改的規則是我們讓每個人舉出一些昨天撿到的垃圾,結果發現大家撿到的垃圾真的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也加深了孩子對於昨天課程的印象。

 

五、世界的孩子

接下來的社會關懷課程,我們從“關懷環境”的主題進入了“關懷世界”和“關懷弱勢”。

在玩完垃圾牌以後,我利用上午的時間,先和孩子分享了世界上許多孩子不同的處境,我讓同學看到了較富裕國家如美國、日本、歐洲孩子的生活,也讓同學看了在戰爭威脅中的中東孩子、飽受天災人禍的東南亞孩子、瀕臨餓死邊緣的非洲孩子。他們都是天真可愛的孩子,但是,有些孩子現在正想著周末可以玩些甚麼,晚餐可以吃那些好吃的,可以任性不寫作業;然而,有些孩子想讀書卻無法讀書,更有些孩子拼命的努力,到處翻垃圾找食物,只為了活下去。

看完這段投影片讓孩子們都有很深的感觸,希望透過這次分享,孩子也能更珍惜自己所有,與更關懷世界上其他孩子的處境。

 

六、以立國際志工與“柬”單生活

下午,我們邀請到了長期在國內推動國際志工的社會企業“以立國際志工”的同仁Clio來學堂和孩子分享他們在柬埔寨所做的事(主要會和孩子分享蓋孤兒院的事),所以,接下來我藉助了《微小的聲音:柬埔寨兒童的故事》讓孩子透過影片了解了柬埔寨生活的處境。

這部影片的網址如下: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7DwuOaPc

因為以前赤色高棉執政四年間的大屠殺,和這期間前後發生的戰爭,柬埔寨共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喪生,其中多是知識份子,所以昔日的“亞洲穀倉”今日卻成了貧窮、飢餓、人口販賣、愛滋病流行的國度。因為人口斷層,很多農耕的知識也失傳了,所以,以立在那裏做的另一件事便是教他們農耕的知識與技術。

先前與Clio確認過,片中所提及柬埔寨孩子的處境,是柬埔寨普遍而真實的狀況。這些孩子在鄉下生活不下去,於是到城市以乞討和撿垃圾維生,他們的生活十分艱困,可能會被壞人抓走,賣到其他地方去當奴隸,女生尤其可怕,因為可能會被抓去當妓女。

於是,在柬埔寨,賣一個小孩,比買一隻牛便宜,一個小孩只需要賣台幣一萬至一萬五左右,一頭牛卻可以賣到台幣六、七萬。說到這裡,很多孩子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他們生活的世界中,孩子是無價的,怎麼可能又會有人口買賣這種事情呢?

這些孩子生病了也不會和別人說,因為說了也沒有人在意,抱病也必須工作,因為他們必須靠自己張羅下一餐,有些孩子,還要幫家人張羅。

再來,讓他們看了在垃圾場撿垃圾的小孩,每天工作只能有微薄的薪水,每天赤腳工作,踩在玻璃上腳受傷了三五個月,還要時時小心大卡車,因為在那裏,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些小孩的安全,壓死孩子是不會有人關心的,更別說賠償了。

好心人於是成立了孤兒院來收留照顧這些孩子(柬埔寨的孤兒院收的“孤兒”很多還是有父母的,只是父母養不起或為了家庭生計必須淪落街頭乞討或撿垃圾的孩子),但是,其實這些好心人自己的收入也不多,他們也必須向外募捐,所以,他們也不能讓孩子過得太好,一方面是自己資源有限,二方面他們必須讓觀光客和捐贈者知覺到孩子“可憐”才能維持孤兒院的收入。

以立是一家很特別的旅行社,他們專門在台灣提供想要做國際志工的人可以去蒙古種樹、去柬埔寨蓋孤兒院、教東南亞國家的貧民種田、去印度、其他貧困的國家服務……並有系統地用接力賽的形式讓接受服務的人們可以不間斷地得到幫助。

這次Clio和孩子分享的,就是在柬埔寨蓋孤兒院的計畫,她介紹了整個柬埔寨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孩子分享了她自己在柬埔寨鄉村的所見所聞,以及建築整個孤兒院的點滴。也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孩子。也鼓勵孩子未來可以從事自助助人的社會企業。

 

七、Wish list 分享物資

Clio老師希望我們能透過物資的分享,讓我們的孩子能和柬埔寨的孩子來一場無聲的對話,所以,她提供了柬埔寨孩子的“Wish list”,徵求有沒有孩子自願捐給他們“自己不需要但是柬埔寨孩子需要”的東西,讓Clio老師周五去柬埔寨時能帶去。

隔天,我們有很多孩子捐贈了不少自己的文具過去,足見他們熱於分享的心情。 

 

八、求生與助人:怒海求生

在孩子們聽過連加恩發起捐衣活動被重課關稅、洵洵老師淨灘被其他遊客嘲弄,以及以立的故事後,我們發現即使是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也不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對待,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去調適呢?我們這次用「怒海求生」這款桌遊讓孩子體會。

「怒海求生」大意是說一群人遇到海難,擠在一艘狹小的救生艇上,大家合力划船想努力回到陸地。但在物資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彼此開始互相搶奪物品,而大家心中又各自有愛慕或討厭的對象,每個人都想保護自己心愛的人生存而讓痛恨的人落水,倖存者們展開了一場存亡之爭。

遊戲過程中有人一開始拿到好的資源,很得意地跟大家炫耀,遭致大家的圍剿,後來花了很多時間表示友善才改變大家的態度;有人在過程中不幫助任何人,後來遭到搶奪的時候也沒有人願意幫他,只能無助的任人魚肉;有人雖然在遊戲中討厭對方,但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喜歡他而放棄得分幫助他,讓有些人不太理解;有人幫了別人一次之後就不斷要求對方也要幫他,讓對方很不開心;也有人彼此幫忙,互助合作。

遊戲結束後,我告訴孩子們,這個遊戲跟本週主題的關係,其實社會關懷不是責任,即使我們一輩子固守自掃門前雪,莫管瓦上霜的態度生活著,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若我們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人,當某天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可能我們就要有不會得到任何幫忙的心理準備,因為我們怎麼樣看待這個社會,社會也將給予我們相應的回饋。而我們也要知道,有時候我們做了關懷別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但不一定都會得到善意的回應,這時候我們要如何面對?持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並堅持下去,還是選擇明哲保身,或是以眼還眼?

遊戲過程中除了規則解釋以外,我儘量不予干涉讓孩子們的遊戲進行,只在最後點出了我認為可以讓孩子們思考的東西,讓他們可以藉由回想剛剛的遊戲中的感受,自己的行為可以馬上在遊戲中得到回饋,思考自己這樣做是否適當。

我想他們都給彼此上了一課。

 

九、尤努斯與社會企業

關於孟加拉背景與尤努斯的介紹,我們主要以下面兩段的影片來說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FIcBxH3zK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ys6dzAsaxw

關於尤努斯的生平事蹟,我附於本次學習紀錄的附件中。

 

相關議題:

「27美元並不只有尤努斯付得起,只要27美元就很可能改變42個家庭的命運,讓她們不再受制於高利貸,但為什麼只有尤努斯願意借錢她們?」

「你認為借錢給窮人比較容易還錢,還是借錢給有錢人比較容易還錢?為什麼?」

「既然目的是為了要幫助窮人,為什麼尤努斯創辦的銀行每年還要和窮人收20%的利息?」

「單利是什麼?複利是什麼?兩者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一般銀行選擇“複利”,而尤努斯選擇單利?」

「為什麼尤努斯主要借錢給婦女?他考慮的主要是什麼?」

 

十、視障、肢障體驗

這一堂課我們租借了兩台輪椅,並配合若干的眼罩,要孩子去體會、理解「盲人」(視障)與「行動不便者」(肢障)的感受,這些活動我們先讓孩子在樹心學堂裡面體驗,再帶出學堂,到市政府附近的公共空間體驗,也讓他們實地體會無障礙空間的重要。關於輪椅的使用上,也是先教孩子正確的使用方式,再讓孩子體驗。

在活動中,每位同學輪流扮演「體驗者」與「引導者」,讓孩子扮演體驗者,是為了讓他們能同情理解殘障同胞的感受與日常生活的辛苦。有些孩子因為能體驗輪椅所以很興奮,但是當他們在輪椅上30分鐘以後就大叫受不了,他們最受不了的是在輪椅上移動緩慢,其次是手很酸很痛。

另外,在引導盲人的單元中孩子也發現要能妥善的引導盲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擔任引導者的孩子發現了自己在過程中很容易忽略對方看不見,而讓對方撞到(在學堂室內體驗中,外出時則由老師顧及安全)。

讓他們體驗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對於行動不便者的同理心,而能對他們有更切身的關懷和感受,也提醒孩子更要感恩珍惜自己擁有四肢健全、五感皆具的身體。

 

十一、我可以做些什麼

這堂課我們讓孩子討論在本次課堂以後,他們在生活中可以做哪些社會觀華相關的事情,希望能讓他們在生活中延續所學、持續實踐。

重點摘要:

「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叫做“厲害”;能做到別人做得到、社會上需要、但卻沒有人去做的事,叫做“偉大”。“旅遊的時候順便撿垃圾”,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也是社會上需要的事,但當前只有鄭洵姐姐她們一行人去做了,所以稱為偉大。有錢人很多,出生貧困後來很有能力賺錢的人也不少,但不圖自己享受,願意把自己不需要用到的錢拿出來幫助其他有急難的家庭,還有幾人能像陳樹菊一般?27美元,很多人都掏得出來,經濟學家也很多,卻只有尤努斯願意實地調查,用心想出最務實的,助人脫貧的方式。外交替代役男不少,當時卻只有連加恩不怕麻煩,不怕別人抵制,超越自己的職責範圍,堅持做那裏需要他去做的事。」

「不要說小學生什麼不能為社會做些什麼,你們見過鄭洵姊姊,也去福隆撿過垃圾,這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做的,只是你們有沒有“用心注意”到社會上有這些“需要”,願不願意去做這些“麻煩事”而已。」

「再來,你們也看過沈芯菱的相關故事了,如果妳喜歡做些什麼事,也可以像沈芯菱一樣努力自學,沈芯菱姊姊考取了很多電腦證照,很厲害,但別忘了她一開始是怎麼走的,在你們這個年紀,她也才剛接觸電腦而已,她做了哪些事,才讓她變電腦高手的?她為什麼有動力去做這些事?當她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人以後,她還多做了一些什麼?我希望你們去注意到的是這些。」

「這些人都和你們一樣是平凡人,我把他們標舉出來不是因為他們和你們不一樣,而是因為他們和你們一樣,他們偉大,並不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個偉大的人,而是因為他們是平凡人,卻做了偉大的事,所以才偉大。」

「我為什麼認為這一周是整個暑假最重要的學隊?說穿了,是因為我希望以後世界上能多幾個連加恩、多幾個沈芯菱、多幾個尤努斯……」

「這次學隊是一整周的“實踐課”,不只是在淨灘和募集物資的時候算是在實踐,帶你們看這些新聞、專題介紹影片也是讓你們實踐社會關懷,為什麼?因為能關心這個世界發生的事,也是人人能做到,最基本的“社會關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心學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